国学大师季羡林
2018年08月29日 15:51
来源:福建省台办
字号: 小 中 大
转发
打印
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2009年7月11日,是一个令中国人民难忘的日子。国学大师,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季羡林辞世。他博学多才,一生淡薄名利,受世人敬重。
季羡林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等,并当选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他精通12国语言,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他的100多部著作已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一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终成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季羡林6岁入私塾读书, 7岁进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翻译家董秋芳。
“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季羡林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他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他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优异成绩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两年。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10月,抵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学。
翌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即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他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发明。因此,他认为,非读梵文不行。他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他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他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
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一个学期 4O多堂课,学习了异常复杂的全部梵文文法,接着部分著作。年轻时的季羡林 读梵文原著,第5学期读吐鲁番出土的梵文佛经残卷。第6学期准备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
1945年10月,二战终结不久,季羡林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土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80年代后期以来,季羡林对文化、中国文化、东西方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21世纪的人类文化等重要问题,在文章和演讲中提出了许多个人见解和论断,在国内外引起普遍关注。
留学德国是季羡林学术生涯的转折点。留学德国后,他走上东方学研究道路。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他就辗转取道回到阔别10年的祖国怀抱,受聘北京大学,创建东方语文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