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孕育了千年古乐──南音,对余忠元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这些年,他一直在寻找自己原生乐感当中的中国元素,不断尝试从汉语或闽南语中寻找音乐的生命力,与自己的文化根源,希望建构一套更具原创性的音乐语法系统。
有儒雅的艺术家气质,却没有艺术家的傲气,我们相约在泉州师院染布头咖啡馆访谈,一见面余忠元博士主动嘘寒问暖,平易近人的笑容一下子拉进了我与他的距离。
因缘际会:他来南音的发源地--泉州任教
1984年生的余忠元是高雄人,4岁时候开始学钢琴,在小学五年级一次钢琴比赛的即兴作曲环节里“一不小心”超常发挥,取得第一名的成绩。父母认为他有作曲天赋,于是让他上初中开始学习作曲,大学考上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作曲组跟随金希文教授学习,并明确以作曲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毕业后,余忠元负笈德国柏林艺术大学研读作曲,认识了来自湖南的钢琴家女友,并动念思考在大陆开展生涯的可能性。2015年毕业后,他暂时留在柏林工作,一边承接创作委约,为柏林的作曲家指挥演出作品,同时也帮助华人留学生准备音乐院的入学考试。
2016年5月,他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的学术研讨会结识了福建籍的作曲系副主任温德青教授,得知福建省加大引进台湾教师工作力度,出台福建省高校台湾全职教师引进资助计划实施办法等相关政策,鼓励各高校引进台湾博士来闽工作,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也正在招聘专业老师。于是在温副主任的引荐下,他应聘泉师的作曲教师,并于2016年9月正式到职。
泉州孕育了千年古乐──南音,对余忠元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这些年,他一直在寻找自己原生乐感当中的中国元素,不断尝试从汉语或闽南语中寻找音乐的生命力,与自己的文化根源,希望建构一套更具原创性的音乐语法系统。2013年他便在台湾学习南音演唱,从此改变了他的音乐美学观。南音是泉州师院音舞学院的重点发展领域,对余忠元而言,在此工作正是近距离观察、学习南音的绝佳机会,他也希望南音的美学能进一步融入自己的创作。
2017年,他融汇南音歌者、南音洞箫、钢琴与混声合唱团创编了《思想起》,将南音的音色、线条美感与合唱团的和声色彩两相调和。他也计划在2018年下半年为音舞学院女声合唱团写作新曲,以南音曲牌为素材,结合上四管与女声合唱两种截然不同的音响,进行全新的实验。
音乐沙龙:他为泉师所有热爱音乐的人打造一个舞台
说起工作,余忠元老师很庆幸,虽然学院对他有设课时和任务,但充分尊重他的自主性,让他能发挥才智、锻炼能力。初来泉师,他发现音乐与舞蹈学院经常举办各种演出,但都以自上而下组织的集体汇报演出为主。他说,无论在台湾或是德国,同学们都经常自己组织演出,自己拉赞助,把演出当作生活中再自然不过的一部分。他认为演出不只是为了完成任务,音乐人要有分享才华的欲望,而学生需要自主组织活动,将被动的“要我表演”变为主动的“我要表演”,最终使学生的才华和表演能力得到提升。于是在院长王丹丹教授的大力支持下,一个为泉师所有热爱音乐的人打造的舞台──“泉州师院音乐沙龙”正式诞生了。为了让音乐沙龙能持续下去,成为学院的一个特色品牌,他提出零经费运行,依靠学院免费提供器材丶场地,海报制作也得到学院蒋双林书记赞助支持。音乐沙龙表演的形式不限,最好由学生自己主持自己表演;可自办独奏会,可以与三五好友共组室内乐,亦可在师生音乐会中盘据舞台一角。音乐沙龙向校内外所有的爱乐者开放,欢迎所有人观看甚至参与演出
经过一学期的运作,音乐沙龙有了一支志愿团队,从2017年3月开始举办,至今已举办了12场系列演出,其中也包含了两场学生独奏、独唱会。2017年9月,德国著名萨克斯管演奏家德特勒夫.本斯曼(Detlef Bensmann)也来到师院音乐沙龙举办大师班,更与泉州当地的萨克斯团体“泉乐团”联合演出,精湛的技艺惊艳了全场的师生与爱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