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之一是台湾意识的建立,也就是台独思想的酝酿;其二是将中国史简化浅化,尽可能让孩子身为中国人却不识中国古人,导致年轻世代对中国认知的淡薄,对祖国感情的疏离。时至今日,这批蒙受“教改”洗礼的孩子已成为社会中坚,当他们高举着“台湾国万岁”的标语,大喊着“中国猪滚回去”时,1998年“教改”的功效,堪称开花结果。
不过,这并非灾难的结束,而只是开端。政治操控教育的阴谋,让民进党食髓知味,2001年又大张旗鼓,展开另一波更为激进的“教改”——『9年一贯课纲』,除了将中学三个年级改称为七、八、九年级,另外以教科书松绑为由,废除教育部门原统一版本的课本,而开放给民间各出版社自行编辑,教育部门只担当统整之责,邀约委员们审核课本,其中虽以绿营人士居多,但仍以学者专家为主,笔者亦曾担任编辑委员,此次自然被排除在外。
更严重的,是课程结构把中学的每周授课时数做了调整,以历史科而言,2001年之前的八年级上、下两个学期,每周可以有两节历史课讲述中国史,“9年一贯课纲”规定,每周只有一节历史课,科目名称也不是历史,改称“人与时间”。于是,讲解要快、课文要短、事件要少、人物要删,师生一起抓紧时间赶进度,老师最好是语焉不详,笼统带过;学生最好是不求甚解,模糊不清,这就达到彻底去中国化的目的了。吊诡的是,七年级讲授台湾史的上课时数并未减少,课本内容甚至更为丰富充实,“爱台湾”的情操伴随着“我不是中国人”的理念应运而生,难怪总有学生疑惑地提问:“孙中山是中国人,我是台湾人,他怎么会是我们的国父?”
两波“教改”所持的理由,不外乎是减轻孩子负担,舒缓升学压力,但现况却是补习班林立,学生的书包依旧沉重,考试的次数丝毫未减,“教改”的真实目的昭然若揭!更有甚者,2019年还有新课纲的实施,竟将学生纳入编辑委员,让这群懵懵懂懂的孩子,肆无忌惮的大放厥词,把中国史打压成断简残篇,让学生的历史素养更为低落,国族认同混淆,甚至激化仇中思维。
曾有家长气急败坏的抱怨:“我说敝姓詹,詹天佑的詹。年轻人思索了好一会儿才说,詹天佑是谁,你说詹姆士的詹不就行了。”詹姆士是电视烹饪节目的型男大主厨。我很无奈地告诉家长,不识得詹天佑诚属正常,因为课本早已删除此人。但我不禁感慨,如果有一日,年轻人只能从电视剧《后宫甄嬛传》认识雍正皇帝,《武媚娘传奇》了解盛唐辉煌,自我介绍:敝姓范,范冰冰的范,而不说是范蠡、范仲淹的范,这将是一群多么空洞茫然的新世代?
而“教改”后台湾的教育,正在用心雕塑这般结局。曹若梅[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