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1岁的福州仓山天天筷厂董事长张国天,是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对事业执着,他不仅要把一双筷子做成文化,而且正在筹建全国首家民营筷子文化博物馆,他要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筷子文化的辉煌。
大陆同行业的佼佼者
张国天1956年出生于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齐安村一个农民家庭,这个村是号称“筷子村”,村中大部分村民都是做筷子营生,张父曾是当地一家筷子厂的技术工人。1975年,张国天高中毕业。当时正是“文革”收尾阶段,高考没有恢复,他只好回村参加劳动。后来,看到村中很多人都在做筷子,他也进了筷子厂当一名工人。由于他工作认真负责,得到厂领导的器重,1982年被提拔为厂长。在几年的磨练中,他熟练掌握了筷子生产的各项技术,1984年,为了让筷子厂能得到持续发展,他承包了这家工厂。
原来筷子厂生产的是传统的低端漆筷,竹筷子不仅大小不一,油漆单调,而且使用的是低端的油漆,有损人体健康。张国天认为必须来个筷子革命。当时,当地有个经营外贸的台资企业——义兴公司,该公司的老板姜明泽看到张国天在经营传统筷子厂,并且侧面了解到张国天是一个对事业很执着的人,便拿着十多双日本筷子交给他,希望今后把出口日本的筷子任务交给他的工厂来完成。
张国天告诉记者,日本的筷子对油漆要求非常严格,他们做的是环保漆,对人体无害。作为福州市一个生产筷子的小厂,要让筷子质量快速提升到出口日本的检测要求是十分困难的。但这是一个让企业走向国际的好机会,他决定争取获得这个外贸订单。因此,在拿到这10多双筷子后,他就开始组织研发,先用天然大漆漆筷子,经过多次实验都不成功,因为天然大漆不易干,不耐磨,筷子生产出来后,无法达到日本筷子漆的环保要求。后来,他又经过反复试验,生产的筷子终于符合日方的要求。1991年,该厂获得了台商下的首批60万元人民币订单,这让他看到企业发展的前景。于是,他一面组织工厂开展新品种筷子的研发,一面组织生产出口日本环保漆筷。这批环保漆筷出口日本,经检测,所有指标都达到日方的要求,获得了日本大创株式会社的青睐,直接下订单到该厂,年出口值从60万元人民币一下子增加到600万元人民币,其中有一年接到的订单达到1400万元人民币,小厂因此不断得到壮大。
1994年,张国天注册成立了“福州市仓山天天筷厂。后来因为日本株式会社投资越南,减少了天天筷厂的订单。于是,天天筷厂开始把生产的筷子销售转向国内市场,在图案、色彩、款式、造型、花色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相继生产有中华筷、传统筷、文化筷、礼品筷、卫生便捷筷等数百种竹筷,产品销售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其中有一部分进入了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超市,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张国天说,天天筷厂生产的筷子花色品种有500多种,每月产量达400多万多双,月产值达200多万元。目前,该厂生产的筷子仍有一部分出口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成为大陆同行业企业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