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信仰,是海洋文化史中最重要的中国民间信仰崇拜神之一。妈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历史上宋代出使高丽、元代海运漕运、明代郑和下西洋、清代复台定台,这一切都体现海洋文化的特征。中国民间在海上航行要在船舶启航前先祭妈祖,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立妈祖神位供奉。这就是“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的真实写照。因此,妈祖成了人们共同信仰的海上女神。
妈祖信仰随郑和下西洋传播东南亚
妈祖崇拜,或说天妃崇拜兴起于宋代,是为海上守护女神。然而,形成妈祖崇拜的重大影响时期,是在明永乐年间。因为郑和七下西洋,拓宽中国在海外的影响和商道,而妈祖崇拜也随之扩大到西洋诸国。
妈祖信仰在东南亚华侨中很盛行,只要有华侨聚居的地方,几乎就有崇奉妈祖的庙宇。最初妈祖信仰是随着华侨移居东南亚而得到传播,但妈祖信仰能在东南亚华侨中普遍盛行,则与明初郑和下西洋及华侨生活在东南亚椰风蕉雨的特殊环境有关。
郑和船队下西洋沿海上丝绸之路航行,该船队必经之地的东南亚国家,“三保公”之名几乎家喻户晓,这位出没惊涛骇浪10万里,纵横夷域诸蕃60国的回族航海家,对妈祖奉祭甚谨。
随着中国人移居东南亚而流行于华侨社会,妈祖在海外华侨中就被当成一种具体的“民族传统精神文化“。从家乡带来的妈祖神像成为海外华侨的精神寄托,妈祖信仰成为海外华侨反对民族压迫,不忘祖根,思念家乡,维系海外华侨的感情纽带。
从宋元以来历代皇帝都对妈祖推崇备至。妈祖传说日益神奇,香火愈来愈旺。妈祖由海神逐渐上升到万能神的地位,不同祖籍的华侨都信奉。在莱佛士登陆新加坡前9年即1810年(清嘉庆十五年),已有华侨在今天新加坡天福宫的原址设坛奉祀妈祖。莱佛士登陆新加坡的第2年即1821年,天福宫的原址,已发展成一间小庙,这表明妈祖信仰在新加坡开发前或初期就有了。此外,创建于17世纪中叶的马六甲青云亭,创建于1795年的马六甲宝山寺,都是专为华侨丧葬拜祭的祠庙,但也都供奉妈祖神像。
要联络感情,促进团结,要保存发扬中华文化,则以华侨的精神生活中心——妈祖庙及其他祖籍神庙,是最理想的场所。所以帮和会馆的形成多和妈祖庙或其他神庙联系在一起。新加坡天福宫与福建帮和福建会馆的活动分不开,而各地的海南帮,凡是建有琼州会馆,必有祭祀妈祖的天后宫或天后堂。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只要有兴安会馆或莆仙人聚居的地方,就一定有天后宫。马来西亚兴安会馆总会属下的 27个地方性兴安会馆,每个会馆多层建筑的最高一层,总有一个天后堂。妈祖庙作为会馆所在地和帮的总机关。
妈祖信仰在东南亚国家的迅速传播,既反映了海外侨胞的根在祖国大陆,也反映了早期移民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奋斗精神,更反映了他们不忘祖国,不忘家乡,不忘中华文化传统的乡土感情。
21世纪“海丝”沿线国家共属的精神财富
妈祖信仰,是海洋文化史中最重要的中国民间信仰崇拜神之一。妈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历史上宋代出使高丽、元代海运漕运、明代郑和下西洋、清代复台定台,这一切都体现海洋文化的特征。因此,妈祖成了人们共同信仰的海上女神。
近千年来, 妈祖文化一直与我国诸多和平外交活动、海上交通贸易,都有着密切关联。随着2009年“妈祖信俗”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妈祖文化更是成为了全人类尤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属的精神财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拥有妈祖宫庙上万座,妈祖信众有3亿多人,其中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为甚。
妈祖信仰不仅具有神缘文化的特质,而且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在海外,不少华人集聚地,因为对妈祖文化的认同,而把天后宫作为社群活动的组织核心和主要场所。进一步传播妈祖文化的大爱精神,可以充分发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民众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妈祖的故乡在福建省莆田市的湄洲岛,她生前在海上救护商旅无数,死后被奉为神明,并广泛为海内外行船者所祭祀。传承妈祖文化,弘扬妈祖精神,是福建省、全国乃至全球热爱和平的人们所共同的责任。为此,中国要大力推进妈祖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发展创新,为海内外炎黄子孙搭建密切情缘关系、扩大交流合作的广阔平台,推动妈祖文化交流与传播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发展,进一步提升妈祖文化品牌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