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信仰在闽南
2018年08月14日 11:09
来源:福建省台办
字号: 小 中 大
转发
打印
明代漳浦普遍信仰妈祖
闽南地区由于唐代陈元光的开漳功绩,唐开元四年奉诏建造了奉祀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威惠庙于城西,北宋未到南宋初期,陈元光及其部将的庙宇,遍及闽台两地,形成了以陈元光、种夫人(陈妻)、柔懿夫人(陈女)及陈元光部将马麟、李伯瑶、张伯纪等的神系,而此神系的祖庙位于漳浦县城。南宋时期传入妈祖信仰,并出现了妈祖庙。
由于漳浦县面海,沿海人民自小面对着大海,他们成年累月生活在波涛中,因此,他们祈求大海的仁慈,更祈求神明的保佑。当海上女神妈祖的灵光降临在这片海域上,理所当然地会为他们所接受和崇信。
在关于妈祖升天前的传说中,几乎都围绕着与沿海人民息息相关的主题。其中“救父寻兄”,是海上护航渡海者和寻找浮尸;“化草救商”是救助商船;“菜屿长青”是恩泽海岛;“解除水患”,“驱除怪风”,“祷雨锁龙”都是与沿海地区常见的台风暴雨干旱等自然灾害有关;“降伏二神”,“收伏二怪”,“收伏晏公”则为驱恶为善,荡平海氛;“恳请治病”,“收高里鬼”为驱除病患;而“窥井得符”,“湄州飞升”与及“铁马渡江”,“挂席泛槎”等故事,让民间更增加了一层对妈祖的崇仰。
漳浦人对于妈祖文化的接受,除了上述的地理环境条件和历史原因外,宗族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闽台一带,林姓是仅次于陈姓的第二大姓,这些林姓基本都认晋代的林禄为始祖,林禄在永嘉之乱后,任晋安郡太守,死后追封晋安郡王。漳浦林姓基本都是南宋末年或元初从福州长乐迁来的,主要分布有:乌石林,包括苑上万安宗,乌石宗,大林宗,运头宗;鹭厦林,主要为盘龙宗;佛昙港头林,以及沙西园头林,官浔溪仔林等,据漳浦一带的林姓族谱记载,其迁浦始祖为林禄23代孙,而根据《莆田九牧林氏族谱》,《敕封天后志》等资料,妈祖为林禄第22代孙,一如妈祖的故乡莆田人称妈祖为“娘妈”,漳浦林姓则呼妈祖为“姑婆祖”。
林默娘自宋雍熙四年(987年)九月九日重阳日告别诸姐,登上湄州最高峰,白日升天后,湄州一带人民为纪念她,逐设祠奉祀。从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开始,朝廷就开始对妈祖进行褒封,此后100年间,又褒封达13次之多,自“灵惠夫人”直至“灵惠显济嘉应善庆妃”。可见当时妈祖已经形成了一定范围的影响了。南宋时期,与妈祖信仰在湄州莆田一带传播的同时,妈祖信仰也已经在中国东南沿海各地迅速地传开,刘克庄写道:“非但莆人敬事,余北游边,南使粤,见承楚番禺之人祀之尤谨”,“神之祠不独盛于莆,闽广、江浙、淮甸皆有祠也”而同是林姓宗亲,与妈祖升天的湄州仅一水之隔的长乐漳浦林姓始祖们,受到了妈祖信仰的影响。
传说明代成化年间,乌石林廷希运了一船荔枝干前往浙江经商,船到海中,突遇飓风,一时桅杆断折,船舱破裂,船上的民工全部落水淹死,而林廷希落水后即大声呼叫“姑婆祖救命”,于是海浪中飘来了一条折断的桅杆,廷希抓住桅杆,才得以免死。从这段传说可以看出,在明代早期,漳浦一带对于妈祖的信仰已经相当普遍了。
有了林廷希这一段经历,林廷希的孙子林士章,更是对妈祖信崇有加。传说嘉靖三十八年林士章上京赴考,经莆田客店(一说苏州),在客店门前遇到一个卖花的女子, 脚上穿着一双绣着菊花的绣鞋,女子知道林士章是赴考的举子,就出了一个下联请林士章对上联:鞋头绣菊,朝朝踏露蕊难开。林士章竟未能对上,不想在殿试时,嘉靖也出了一个上联: 扇上画梅,日日摇风枝不动。满朝文武和新科进士,无人能对得贴切,只有林士章记起卖花女子出的下联而对上,嘉靖觉得对是对上了,但脂粉气太重,就顺口说:卿真是探花郎。林士章为此得中已未科一甲三名探花。后来回想在客店的这段奇遇,深信是姑婆祖暗中帮助,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林士章归休回乡,八月初九专程到了湄州上香,并请回了妈祖金身,八月十二日回到漳浦,这一日子被漳浦乌石林姓永远记住,至今还将这一天作为妈祖的庆典日。而杜浔一带也盛传万历八年进士,后官至云南提学、参议的刘庭蕙在登科之后,回乡省亲,特地经湄州,求得妈祖的金身在杜浔建祠奉祀。
如今,漳浦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村民对妈祖的崇敬和信仰,复盖了全县的所有农村,在林氏聚居地或在与大海,河流关系密切的村落,妈祖已经是被做为一个保护神存在的。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