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靖姑从一位普通女子到“救产护胎佑民”的女神,唐代至今,临水夫人陈靖姑信仰文化千年不衰。陈靖姑信仰,成为海峡两岸文化的认同;陈靖姑信仰,成为海峡两岸信仰交流的精神纽带。
陈靖姑信仰;两岸文化认同
经过多年历史的演变和发展,陈靖姑已经不单单是以一宗教佛像或是一位神明的形式出现在人们心中,而更多的是已经转变成一种信仰,一种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方式。陈靖姑这一源于福建古田的民俗信仰在传播过程中日渐变成独立的文化品牌,其对于两岸文化交流、感情培养以及形态认同都具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陈靖姑已经作为地区信仰被国务院批准出现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福建省批准作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进行重点保护。
闽台两地陈靖姑文化的依托地主要在于福建古田和台湾,古田与台湾的民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台湾的陈靖姑信仰源于古田临水宫,早在明朝时期,台湾高雄村民就已集资形式建立“三奶社”,供奉拜祭陈靖姑。清朝时期,改名为“碧云宫”,到了明末,岛内陆续有香客到古田临水宫祖庙朝拜,开启了古田与台湾文化交流之门,一直到乾隆年间,越来越多的商人把陈靖姑作为民间文化进行商贸交流,台湾特产和古田特产随之互相输入,使得陈靖姑文化信仰在闽、赣、浙等地更加广泛的流传。古田与台湾通过陈靖姑信仰获得了更加密切的联系。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两岸民俗信仰交流更加热络,再一次掀起更多台湾信众赶赴古田临水宫朝拜陈靖姑的热潮,使之成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风俗习惯和信仰。
自宋以来的民间信仰活动当中,闽台女神的影响基本上冠于全国,妈祖、陈靖姑都深受人们敬仰,她们分管海上和陆上的闽台宗教信仰,这对于不同地区的人们形成相同的文化背景和认知具有关键性的指导作用。陈靖姑信仰在全国民间信仰中极具特色,它并不只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其实际的行为的,包括祖庙“请花”、“接火”、“请奶过关”、“演戏”等民间风俗习惯,它融合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对人民的现实生活起到了很重要的支撑作用,作为一个信念存在于社会群体的生活中。宗教信仰在不久的将来必将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影响人们思想,且陈靖姑目前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其在台湾东南亚的重要地位,作为两岸信仰传输的工具,其影响力也将不断扩大到国内其他地区,成为主流宗教信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