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八届、九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我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听过4位国务院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听过4位全国政协主席所作的《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每当国歌在人民大会堂奏响,“两会”代表、委员起立高唱国歌时,责任感便油然而生。政协委员头上顶的是荣誉,肩上扛的是沉甸甸的责任。而且,我深深地感到,责任远大于荣誉。
全国政协委员每届2000多名,委员名额有限,我从不敢怠慢。在政协组织里,考验的是委员参政议政能力和责任心,考验的是委员对国家对人民的情怀。
我的参政议政,主要是结合自己的对台工作实际。在参与两岸各项交流过程中,常常碰到许多解决不了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均涉及到国家层面的决策,是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有关部门的落实支持,才能解决的。往往实践中的问题出现都催生新政策的出台。因此,一方面时刻注意收集日常工作接触到的疑难问题,通过思索,尽力为国家层面的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另一方面,充分运用参政议政这个平台,做好两岸各项交流的同时,许多难题也得到稳妥解决。
1992年3月,福建省考虑到闽台关系和两岸人民往来的需求,特别是福州、厦门与金门、马祖之间已客观存在的人、货交流事实,提出了“两门”(厦门、金门)对开,两马(马尾、马祖)先行”的建议,简称“两门对开、两马先行”,尝试用福建省的厦门与金门,马尾与马祖之间的直接通航,来推动两岸全面直接“三通”。在福建省这一构想的推动下,由金门、马祖地区人士组成的“金马爱乡联谊会”于1994年6月提出“金马与大陆小三通说帖”,对福建提出“两门对开、两马先行”构想作出积极回应。福建省应金马民众所求,加快了“三通”的基础设施建设。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一直处于海防前线,国家在福建基本上没有大的投资。因此福建底子薄,当时的财政收入还不够吃饭。1993年我任第8届全国政协委员,我在这一届提交的提案和反映的议题,基本上是要政策、要资金。如福建与台湾相对应岛屿突出部建设,两岸“三通”前的基础设施建设(公路、铁路、码头、福州机场等),还有为台胞来闽通关入境提供便利等等。中央财政每年都加大资金投入,有关部门相继出台支持的政策,福州、厦门口岸率先成为台胞落地办证的口岸。这些资金的投入和政策的支持,为闽台直接“三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直至今日,当年国家支持建设的基础设施,仍在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发挥作用。
2008年以来,两岸各项交流逐渐热络,人员往来逐年增加。前些年,许多往返两岸的台胞,希望大陆有关部门在台胞证方便使用再做改进,最好做成卡式台胞证,象银行卡刷一下就行。这件事经过多次反映,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终于在2015年6月,第7届海峡论坛期间发布,对台湾居民往来大陆免签注手续,并适时实行卡式台胞证。实施当天,许多台胞拿着卡式台胞证,纷纷让记者拍照,成为“最上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