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猕猴桃全球领先
2018年08月15日 11:26
来源:福建省台办
字号: 小 中 大
转发
打印
科技支撑产业,助力农民增收
2006年,肩负着用现代科技引领猕猴桃产业发展的重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眉县猕猴桃试验示范站在陕西省眉县横渠镇西寨村建立。如今,眉县已经是陕西省百万亩猕猴桃的中心。10年间,以杨凌专家教授为主导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绽放出勃勃生机。眉县猕猴桃种植面积由8万亩扩大到30.1万亩,产量由11万吨增加到46万吨,产值由2.2亿元增加到29亿元,猕猴桃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金蛋蛋,也证明了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服务在田野间的魅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猕猴桃试验站首席专家刘占德认为,只有根植在广袤的田野上,才能真正知晓哪里最需要什么,什么样的科研成果才能产生最佳的经济效益。他指出,试验站可以把先进技术做出样子来,把先进设施展示出来,避免了在农民果园做示范技术走样的问题,也避免了示范难以连续的问题。10年来,试验站在品种选育、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植物生理、植物营养、储藏加工和农业经济等领域均有重要技术突破,基本涵盖了猕猴桃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的各个领域,为产业的持续高效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陕西猕猴桃产业发展过程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通过不断的实验,探索总结出规范建园、优选品种、充分授粉、果园种草、配方施肥等“十大标准化生产技术”。
为推动“十大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眉县政府联合实施了“猕猴桃产业化科技示范与科技入户工程”,建立了以眉县猕猴桃试验站为依托,以眉县园艺工作站为技术服务中心,以示范园、示范基地和猕猴桃专业合作社为基础,以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和百名技术能手为骨干的猕猴桃技术推广服务网络。
与此同时,为解决农技推广人才短缺、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的问题,校县联合探索出“1+2+2+N”模式。“1+2+2+N”模式,是指由一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教授带动两位农业技术干部,两位农业技术干部再各带动两位农村实用人才即职业农民,职业农民再将掌握的猕猴桃科学管理技术推广给基层果农。
如今,眉县猕猴桃品牌价值达到98.28亿元,品牌被认可的背后是眉县猕猴桃的标准化生产。为让千家万户的果农按照标准进行种植,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眉县猕猴桃试验示范站将科技成果惠及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由他们按照市场组织标准化生产,推进猕猴桃产业化经营,实现了产业的多层次增值。
眉县汤峪镇屯庄村四组的岳帮劳种植猕猴桃已经10年了。过去由于不懂猕猴桃种植技术,种植的猕猴桃品质差,卖不上钱。“同样是务果,别人赚钱了自己不赚钱,心里很不是滋味。”一心求变的岳帮劳找到了眉县金桥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任建设,请求加入合作社。
按照合作社“六统一”的果园管理模式进行种植,岳帮劳终于把自己手里的“毛蛋蛋”变成了“金蛋蛋”。每年4月,合作社都会与农户签订收购订单,确定最低保护价,并为农户支付定金每亩1000元,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去年,岳帮劳种植的5.5亩猕猴桃品质好,被合作社以高于市场价1元的价格收购,实现销售收入10万元,净利润8万元。
据眉县金桥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任建设介绍,金桥合作社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团队的技术指导,通过基地带动,使西岳村果农仅依托猕猴桃种植一项,便实现了家庭年收入的大幅攀升。其中2016年该村5户果农家庭靠猕猴桃种植年收入超20万元,40%村民超过10万元,年收入在6万元以上的已成普遍现象,亩产收入都在1.5万元至2.5万元,
全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