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保护古木传承千年
景洪市勐罕镇,也就是人们俗称的“橄榄坝”,在景洪被誉为是不是景点的景点。2016年,勐罕镇人民政府获得国家环保部授予的“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殊荣,勐罕镇获得国家环保部授予的“首届中国生态文明先进集体”殊荣。
沿着村民修建的“环坝路”往前,路边香蕉林、火龙果园、玉米地穿插铺陈。曼远村保存了600多年的野生芒果林,保存了茂盛原始的竜山。透过它,能看到生态文化在景洪人血脉基因里的沉淀。曼远村民将这些老芒果树看做是圣物,不敢轻易砍伐、破坏,而且这些芒果树每年还会结芒果,过去是村里孩子们喜欢的水果。现在,水果种类越来越多,慕名而来的游客还是会摘几个芒果吃,村民们也是极慷慨乐意的。
芒果林背后就是竜山。竜山是傣族崇拜的“圣山”。
据史料记载,傣乡对竜山崇拜有上千年的漫长历史。直到现在,曼远村依旧保留着每年两次的祭祀竜山的习俗,一次是3月,一次是6月。村里要杀猪,男人们带着祭祀的物品到山上郑重举行仪式,打工的人也会争取回来参加。这不仅仅是反复地告诫子孙说要保护森林,也是提醒村民们要团结友爱的一种仪式。
勐罕镇副镇长杨阳介绍说,景洪的傣族寨子,几乎每个都有竜山,也会举行祭祀竜山的仪式,在仪式的环节和具体细节上,可曼远稍微有些不同,但是意义是共通的。
生态保护,通过这种方式,在曼远乃至整个景洪被上升到信仰和历史的高度,其力量超乎想象。村里的村民,即便是外出打工,在自己的居住地也极为保护生态,不轻易砍伐树木。这已经成为了大家刻在血脉里的东西,很理所当然。这样浓郁的生态文化,映照进现实,是多种多样的保护办法。
在勐罕镇曼远村,村里有一支巡逻队,每户抽一人参加,每3年轮值一次。巡逻队有15人,每7天对村子、村里的竜山巡逻一次,如果发现盗砍盗伐、森林火灾等情况,巡逻队也会第一时间冲在前面。
这样的巡逻,是没有报酬的。顶多,就是村里集中过节庆、活动的时候,能有几顿免费的大餐。即便是这样,村民们都还是积极参加到巡逻队中来,巡逻得不好甚至会被巡逻队除名。
除了竜山,村里还保存着不少上了年纪的古树,树身上用油漆写着各自的“编号”。乡民们立下了村规民约,任何一户都不许砍树,并对编号的树种用GPS进行精准定位。类似这样的名木古树,在勐罕镇有300多棵,都运用了这种技术。一旦存在砍伐这些树木的行径,当地人将立即报警。在景洪市大渡岗乡,报警也是当地人发现森林砍伐后的惯常做法。
建立民族生物文化示范园
西双版纳曼远村是傣族村寨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乡村之一,是个极具原始特色的古朴傣族村寨。几十年前,为了发展地方经济,村民们砍伐了大批的原始林木,种植了大面积的经济作物。但是,盲目栽种也使得土地严重退化,生物的多样性遭到了威胁,原来定期封山的习俗也受到了挑战。
为了保障村民的经济来源,缓解土地退化,村民们在云南生物与文化多样性保护中心创建人裴盛基的引导下,决定以建立民族生物文化示范园的方式,在退出的橡胶林地和香蕉地,以及庭院内种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高山植物,从而达到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让村民增收致富的“双赢”目的,并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勐罕镇里森林茂密,在强化保护原有生态资源的同时,当地还在努力“节省”资源“开销”。目前,液化灶在大渡岗乡已经实现了全覆盖。电饭锅、电磁炉等小家电也几乎是家家都有。很多村民家里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砍伐森林当柴禾的情况大有改善。全乡59个村民小组里,已经有40个村民小组装上了太阳能路灯。“原来一户人家一年大约要消耗5立方米的薪柴,现在1立方米都用不完。”
文化,总会不经意演绎成为现实的具体的行动;而行动,坚持得久了,就会成为一种不需要思考的本能,即文化。文化与行动,人与自然,总在互相磨合、塑造。景洪的一片片森林,一条条江河溪流、一种种花草树木,养育了诞生在此的每个人,却也被这里的人们珍惜和保护。绿色,不仅成为了景洪的一件外衣,还“渗透”了景洪的骨髓和基因,成为景洪最深最浓的色彩。(文/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