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率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包括了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20多年来,生态旅游的发展平均年增长率为20%,是旅游产品中增长最快的部分。
内蒙古地处北疆、地跨16个纬度、29个经度、内连8省、外接俄蒙的特殊地理位置,造就了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三大资源都与内蒙古特有的大森林、大草原、大沙漠、大湿地等自然赋存关系密切。生态是旅游的基础,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业本身就是以生态、文化为依托的绿色生产与生活方式,因此,即便是参观博物馆等,也应当视为文化生态建设的一部分。“成吉思汗的马队从这里出发”,征服了欧亚,构建了300年的草原历史,造就了红山文化、河套文化、大窑文化等,不把文化镶嵌进去、提升出来、推广出去,内蒙草原也就失去了灵魂!
内蒙古从什么时候开始引进生态旅游的概念,未有明确的时间节点,但内蒙古旅游业初具规模却是在“十二五”时期。旅游从单纯的旅游项目延伸至旅游产业,从只能满足游山玩水到逐步满足自助、体验、探险、科考、鉴赏等多元消费需求,从旅游部门的单打独斗到与文化、生态的融合发展、与其他部门的联动推进,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国内旅游持续高速增长、入境旅游平稳发展、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旅游业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党的十八大之后,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了建设“五大基地、两个屏障、一个桥头堡”的发展定位,将发展旅游业提升到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把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列入自治区重点发展的五大基地之一,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遇。提出打造“祖国正北方,亮丽内蒙古”旅游品牌,紧紧围绕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这条主线和不断提高内蒙古旅游影响力这个主题,充分挖掘内蒙古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资源,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低碳旅游,使内蒙古成为国家重要的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收入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在全国体现出赶超态势。与此同时,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了“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战略目标,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加大力度修复生态、改善生态环境,草原的退化和沙化取得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良好成效。生态建设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了以生态建设促进旅游业发展、以旅游业发展反哺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
马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内蒙古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守望相助,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的殷切期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此,内蒙古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大力实施生态建设重点工程,深入落实草原补奖政策,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新路子,打造生态文明的亮丽风景线取得了新的成效。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