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房向东表示还将持续他的“另类”研究,并未成了专家、当了官而放弃,他希望两三年后能够完成最后一部“鲁迅精神传记”《无处逃脱》,这是他关于鲁迅的最重要的一本书。
今年是鲁迅去世80周年,也是先生诞辰135周年。为了纪念这位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主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精装本的“房向东鲁迅研究文集”:分别是《太阳下的鲁迅——鲁迅与左翼文人》《新月边的鲁迅——鲁迅与右翼文人》《“立人”与“立宪”——鲁迅与胡适》《恋爱中的鲁迅——鲁迅在厦门的135天》《被污蔑被损害的鲁迅——鲁迅去世后对他的种种非议》《鲁迅这座山——关于鲁迅的随想与杂感》。
在鲁迅文章已被“请出”了中国语文教材的当下,却还有出版社不惜血本为研究鲁迅出版文集,无视出版市场形势的严峻,在一些人看来多少有点不识时务。但是,如果说这个世上人人都怎么“精明”,那么,就不可能产生鲁迅先生反复强调的“中国的脊梁”。
当房向东先生托人将这套文集送到我的办公室,套用一句网络语“我和小伙伴都惊呆了”!过去听说过房向东对鲁迅素有研究,但学植如此深厚,成果这样丰赡,让我意想不到!感慨于此,我随即在微信回应道:这套文集的出版,是对逝者的缅怀,也是对生者的褒奖!
我与房向东认识多年,谈不上深交,却也相当熟悉。他为人乐观、幽默,不时自我调侃。喝酒豪爽,至于有多大酒量,我未见识过,有时痛风发作,为了友情,还是把酒一饮而尽,是宁伤身体,不伤感情的“主”。平日里喜欢舞文弄墨,早听人说起他是一个研究鲁迅专家,但我并未上心,猜想充其量只是兴趣罢了。当见到这厚厚的6本文集,未及细翻,突有所悟,我不知道房向东现今的秃驴状是不是“另类”研究的另一个成果,但我深知一个知青,后来招工,因为喜欢写作,被调进一家杂志社当编辑,后又成为出版人,业余涉足鲁迅研究,非勇气可嘉,实乃执着勤勉!这得多少个日日夜夜寝食难安,为伊消得头发稀,即便有几回在电脑前工作太久,眼底出血仍在坚持,不然垒不到这样的厚度,也就达不到这样的高度!
面对厚厚的6本文集,让我重新审视专家。当下号称专家者,一块砖头砸仨儿!发表过几篇文章,顶多是出版过一两本书,都敢毫不脸红地自诩什么方面的专家,或是人家尊称“某某专家”时,他(或她)可以坦然地坐在主席台上起身示意。何谓专家?对某一专业精通,或者说有独到见解的人是也。然而时下,专家贬值,一如知识分子的掉价。不是他们仗义执言,而是看谁敢说;不是他们偏安一隅、专注学问,而是忙着赶场子,抛头露面;不是他们务实内敛、低调做人,而是深怕别人不知道、别人不请他。嗟夫,难怪有人感叹,“知识分子”成了“知道分子”,“专家”成了“砖家”!
房向东的可贵,尽管早有人称他为专家,但他在我们的眼里从不以专家自居。一是他不装。现代人为什么活得累?很大程度上是“装”出来的。既为专家,就要有专家的“范”,或蓄发留胡、或着唐装,再不济也怎么找一副平光的眼镜戴戴……个性、率真、真性情被掩盖了;二是他不“端”。中国知识分子,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就是“君子不器,成己达人”,当然,现代的“专家”比不了历史上的“君子”,那就“端”着呗,逢人只说三分话,面带几分讳莫如深的微笑……伪善、压抑、虚与委蛇大行其道。相形之下,房向东靠本色示人,光着头,典着肚,一副弥勒佛的面相,整天乐呵呵的,挂在嘴边一句话是:“洒家从鼓山寺庙而来……”旁人不详,信以为真,谁知道他还是著作丰厚的鲁迅研究专家?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