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乡愁,令人心情沉重得哽咽而无语。余光中的这首词把这种沉重和忧愁表达得恰如其分。这其中的愁就是爱,却不只是抒写亲人之间的爱,更主要的是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而这份以“愁”的方式表达的“爱”,得到了罗大佑的共鸣。罗大佑真正懂得怎样抒发这心中的乡愁,令人心情沉重的同时也产生了沧桑又崇高的大国大爱情怀。
很多歌曲,我们只是为了娱乐,或者为了满足情感需求,但这首歌曲绝不是一首娱乐性的歌曲,编曲配乐也都恰到好处。整首歌曲几乎只用了吉他,音色丰富却又不复杂,可谓中国民谣中的精品。如今也有很多音乐人学民谣,抱着一把吉他,不写旋律,只把一些流行的诗歌随口地唱,仿佛唱词一般,这样就有点回归我国古代乐府、宋词的音乐文学形式。但在今天,那种古老的音乐服务于文学的作法是只能在小范围内雅乐而已,不能作为独立音乐来谈。真正的音乐,旋律形式不由歌词文本所决定,不是服务于歌词或文学,而是独立的美的艺术。比如徐沛东作曲的《亚洲雄风》便是先有曲后填词的。一般好的音乐最好是先作曲再填词,这样可以不受歌词的拘束,自由发挥,歌词则是配合旋律的主题来创作和弥补旋律的空白,以致圆满完美。
但是,罗大佑的作曲才能的确令人惊叹。不提歌词,仅从他的旋律中,我听到了很深刻的生命内涵。而有些好歌曲,因为歌词才使得歌曲的内涵变得丰满了。所以,真正做音乐的艺术工作者,需要在没有歌词的情形下,也要让自己的旋律流传下去,而且使听众听着旋律便能被感动,便能了解歌曲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这首《乡愁四韵》便是如此。
在百度搜索这首歌曲的歌词时,看到了百度里一段关于这首旋律的点评,说得很好,我便摘抄在这里,不另外点评了:“《乡愁四韵》可以看作是一首用文字写成的乐曲。首行诗犹如乐曲的主题旋律,而且它在每一诗节的首尾呼应,使得每一个诗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乐段’,四个乐段之间结构非常相似,这些相似的‘乐段’反复演奏,形成了回环复踏、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使主题思想得以不断深化,从而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这种重章叠句的构思,显然是借鉴了中国民歌的回旋曲式的特点。”
《乡愁四韵》较之如今的自由唱词、有节拍没节奏的民谣,旋律的美感不知高出多少倍,仅仅听旋律都是美的艺术享受。因此,写出好旋律才是作为音乐人的首要任务,不要为了出名便努力地为好诗歌谱曲,扎在文学圈中继续把音乐误导成文学的附属品。其实,如今很多诗歌是不适合谱曲的,只有像《乡愁四韵》这样有节奏感、韵律感的诗词才便于谱曲。如果没有找到好歌词,声乐音乐也可以先作曲后填词。
最后,对“乡愁”,对“回家”,我想说,请台湾朋友回来喝一口长江水吧,那乡愁的滋味,是沸血的烧痛啊!因此,我对余光中表示由衷的敬意,中国了不起的诗人!罗大佑,音乐教父之称,受之无愧也。孟丰敏【作家】/文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