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王者兴必来取法,虽圣人起不易吾言”。
2013年底的一个周末,我独自前去“取法”——寻访福州郊区的盖山镇阳岐村。此行是为了2014年1月将举行的福建省纪念严复诞辰160周年大会准备有关稿件。利用休息时间,去严复故里寻求一些实地感受。
2017年11月初,走进仓山采风,我选择了严复故里这一选题。四年前是第一次造到访,走得不全面,了解也不深入。此次重访,从严氏宗祠到严复故居,从玉屏山庄到尚书祖庙,最后从严复墓返回,希望看到严复故里的变化。
说句实话,单从外观上看、粗略地感受,还真没有什么太多的变化;当你深入了解,从细微末节上了解,从获取的信息上感受,变化正在悄然进行,严复故里的未来值得期许!
名人故里与传统文化,着眼的是保护、着力的是传承。对于仓山区唯有两个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严复故居、严复墓),若有太大的变化,未必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福州市的一张文化名片,对于海峡两岸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我倒希望在村容村貌、环境整治以及文化内涵挖掘上有更多的变化。
一
阳岐村2007年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这得益于严复。
“鳌头山好浮佳气,崎角风微簇野航。”这是严复先生生前所做的《怀旧歧》诗的两句。尽管严复一生在阳岐村住的时间并不长,但故乡毕竟是故乡,他对它是充满感情的。
阳岐村是一个古村落,含现在的上岐、下岐、照屿、洋下和六凤5个行政村。之所以取名“阳岐”,是因为有岐角山、凤鸣山,且南临乌龙江,西接湾边角,符合“山南水北”谓之阳的传统说法。
我们首先来到位于上岐三叉街的严氏宗祠,得地利之便,这里成为展示严复故里的一扇窗口。早已在门前等候的阳岐严复纪念馆馆长严孝鹏,表示欢迎。我抬头见有额题“岐阳严氏宗祠”,宗祠依山而建,坐南朝北。“怀英创基闽郡称始祖,几道传播西学第一人。”门外的廊柱上的对联,将严氏宗族的几世英名悉数概括。这是一座具有250多年的宗祠,不仅表明“闽之有严,阳岐始也”,更象征着严复精神的巍然矗立。
装裱一新的宗祠仪门,上方悬挂的严复孙女严倬云2016年应邀题书的匾额“严复纪念馆”。在正中鲜艳的红底上,镶嵌习近平总书记的蓝底彩照,下方是他的“严谨治学,首倡变革,追求真理,爱国兴邦”黄色题词手迹,这是为1997年“严复与中国近代化学术研讨会”所题。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分别在1993年和2001年,两次为严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作序;还于1996年1月25日,给新成立的福建省严复学术研究会发来贺信,并出任顾问;即便他2004年已经调离福建、担任浙江省委书记,当欣悉福建省政协等多家单位联合举办“纪念严复诞辰150周年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还专门发来贺电指出:“纪念严复、缅怀先哲历史功绩,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民族全面复兴和祖国统一大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严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重建于乾隆三十三年(1769年)。其后,还经历了多次整修,但一直被小学、粮店及粮食仓库所使用。为了不将其光辉形象湮没于故里,1987年阳岐严氏宗亲,不仅重修了宗祠,而且筹建了“严复陈列室”。2004年1月在仓山区政府组建“福州仓山阳岐严复文物保护小组”同时,新一届的阳岐严氏宗祠理事会也宣告成立。经仓山区政府批准,2005年4月,设在阳岐严氏宗祠内的福州市阳岐严复纪念馆正式开馆,这是一个“民间自愿举办的纪念馆。”
其实,保护严复故居首先来自民间的力量。比如郎官巷严复故居的修复,是由上海大唐美术有限公司李玉棠总经理在2001年出资100余万元,完全出于对严复先生的敬仰和崇拜。当李总闻悉阳岐严复纪念馆开馆,表示愿意制作全套介绍严复生平史迹的展品,供纪念馆使用。
严氏宗祠的变化,不只是在仪门的装饰,还有内涵的拓展。严复家训家风曾被中央纪委监察部从治学、齐家、爱国、奉公四个方面予以概括推广。为此,仓山区纪委、盖山镇政府联合在宗祠的右侧书院新辟的“严复家训家风馆”,2016年9月对外开放。其中一幅展板展示了严复祖孙三代,从“爱国志士”到“民主人士”再到“革命烈士”。这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近代史最好的家传佐证。
当然,最能表现严复爱国主义情怀的,是主持重修尚书祖庙。1918年12月9日严复回到了阳岐,住在下岐村玉屏山庄的一座院内。在短短的半个月中,为三子严琥娶妻张罗。12月17日严复“到尚书庙行香”。几天之后,应乡人请求,更出于对民族英雄陈文龙的景仰,出面倡议,撰写了《重建尚书祖庙募缘启事》。他亲自劝募,并带头捐资二千银圆。这是严复为故乡留下的功德、也是为后人所称道的地方。
现如今尚书祖庙的基本框架是由严复当年奠定的。面积3805平方米,四面围有青灰色砖墙,规模宏大,气势恢弘。不难看出,不论是格局还是气势,尚书祖庙均高于严氏宗祠。即便当年,同样面临破败颓势,严氏宗祠却甚于尚书祖庙。尚书祖庙历史上经历了五次重修,最后一次是光绪十年(1884年),较之乾隆三十三年(1769年)重建严氏宗祠,晚了百余年。相形之下,顿生感慨,作为严氏第二十七代孙的严复,怎么不先修宗祠而修他庙呢?我无法洞悉他当年的内心,都说他晚年趋于保守,面对灾难深重之中国,他呐喊过、他奔走过、也奋斗过,时至垂垂老矣,唯有寄望陈文龙似的民族英雄辈出。从他为尚书庙赋呈四绝中的一首:“天水亡来六百年,精灵犹得接前贤。而今庙貌重新了,帐里英风总肃然。”就充分表达了他晚年忧国恤民及对民族气节的敬仰之情。斯时,他暮年羸弱,沉疴缠身,但念慈在慈,即便转辗于沪京,治疗于病榻,还心系牵挂。当闻讯1920年1月7上梁大吉,特在日记中记下:“本日,阳岐尚书庙上梁。”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遗憾的是,尚书庙尚未完全竣工,严复即于1921年10月27日,因肺炎医治无效,寿终于福州郎官巷寓邸,抱憾而去。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