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门山大厝:遗世孤立的建筑瑰宝
如果说桂峰村是“遗落在山中的明珠”,那么,后门山大厝则是遗世孤立的建筑瑰宝。
当我们重点参观了石狮厝之后,陪同的当地人,又推荐了后门山大厝。为什么执意让我们前去一探究竟?这是因为该厝出过?父子举人?文武举人各1名、秀才7名,是耕读传家的代表,在桂峰村引以为傲。还由于该厝是是山地府第民居的典型代表。
因在桂峰村逗留的时间有限,只好边走边听,了解一个大概。从远处仰望整座建筑,矗立之势雄伟、庄重,在尤溪有小“布达拉宫”之称。当然,这是后人给按上的。
后门山大厝始建于明末清初年间,它的石砌护坡就很有气势,从山涧底开始砌筑,沿着陡峭的山脚一直修到半山腰,多达14层、高30多米。据传,当年耗资1.3万两白银(相当于现在的1000万人民币),历经10多年修建而成。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因为占据村里地势最高处,大厝之外还修建有观景台,能够一览无余桂峰全景。
世间繁华,恍如过眼之烟云。尘埃落定,后门山大厝遗世孤立。因为在山腰之上,没有了车马喧嚣,人头攒动,愈发显得安静平和,偶见村民或闲聊或劳作。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繁华的浮色褪去,桂峰村的古朴由此尽显本色。
探步其中,为二进五开间带双护厝,主体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正堂、中堂、下堂、厢 房,右侧为附厝、左侧为附厝、书斋、书楼、洗砚池及崖刻所组成。四面用土石围墙圈筑。是厝主模仿官家府第结构而建筑,用料考究,做工精细。二进大堂是全宅中心,正堂为二层,面阔五间,明间十分宽大,地面为三合土捣筑,虽历几百年仍异常坚固。大厅中植四柱,下垫八角花岗岩柱础。因大厅宽大,起分散主梁受力作用,有别于其它建筑,很有特色。正楣为朱色大门镶龛,构建独特。厅正栋柱雕刻五龙,镶刻五福(蝠);造月梁底托为龙凤,中柱枋雕有蝙蝠、菊花雀替。厅柱础底为莲瓣,鼓腹处镌刻鸳鸯戏水、梅花鹿竹、荷花鸳鸯、鹤寿延年。可惜在“文革”中被毁,只留下匾座。厅前廊边置两块移动式屏风,中间团画博古山水、八仙过海等画。前廊墙裙木雕缠枝状古龙,上窗为镂空花窗,窗下方木雕双狮戏球等。正堂与中堂结合处置一挡 溅墙,左墙浮雕葫芦、芭蕉圃扇与松鹤;右墙浮雕松鹤腊梅与书剑琴棋。其余空间,绘有如意、卷草晕彩画等。边厢窗花均为古“寿” 字,佐以缠枝花卉,构图别具一格。中堂为厝主接待普通宾客之处,中为客厅,中柱梁架上雕有古龙雀替。书斋是桂峰明末清初建筑的一大特色,几乎每座古建筑都有,并在书斋周围配有池塘、花圃等,可见当时当地蔡氏家族对文化的重视。后门山的书楼、书斋和崖刻题字位于附厝之左约20 米,中间浚有一方 30平方米的洗砚池。环境清幽,适合习文练武。虽然书楼已倾圯,书斋业已倾斜破败。但浓厚的氛围仍然依存。洗砚池右后侧刻有 “活源”,左后镌有“蒸云”崖刻。书斋正厅壁上贴有很多当时考取功名的捷报,为此地又增添了几分书香韵味和几分优雅。
至此,我再度品味在蔡氏宗祠内抄录的,蔡氏三十一世裔孙,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蔡奇所提的一幅对联:“桂馥千秋贻谋种德如种桂,峰雄万仞励志高怀仰高峯。”
“厝厝均有文化,满街都是历史。”桂峰村39座不同风格不同年代的古建筑,是文化的缩影、历史的镜子。你推开门,仿佛就翻开一段历史,悠远而沉静;你走进它,犹如在品味着一首诗,隽永而深邃。桂峰保护比较好的古建筑还有楼坪厅大厝、后门岭大厝、后门田大厝、长房厝……每一座房子,都汇聚了无数的历史碎片,值得去扫开尘封的记忆,仿古探幽。今天,桂峰的39座古建筑,大多像后门山大厝、石狮厝一样,至今依然居住着淳朴而儒雅的村民。(张荣)
[责任编辑:福建省台港澳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