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砖脉连两岸 风情映写红墙
金门之行,沿途所经,不时可见历经岁月洗礼而保存完好的传统红砖飞檐古厝群,为我们走近金门,打开一扇扇充满温暖记忆的大门。
早期闽南先民渡海他乡为异客,日日愁肠思故乡。他们披荆斩棘,历尽沧桑,逐渐过上稳定的生活并形成聚落、乡里,建造大厝与庙宇成了他们慰藉乡愁和崇功报德的头等大事。于是请来祖家师傅,将祖家古厝的建造风格、工艺、材料一一带到了金门,且极尽雕镂之能事,以光宗耀祖,由此对金门的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金门古厝》一书载:“石匠多聘自惠安,石工至为精湛。有些槛墙以长近一丈的石条铺成,缝隙容不下一针,令人叹为观止。民宅外部虽多使用砖石,内部仍多用木栋架,构造坚固,且冬暖夏凉。”台湾文化大学李乾朗教授指出:“台湾典型民居无论是结构、材料,还是建筑风格,都与闽南传统民居一脉相承,台湾约七成建筑秉承闽系红砖建筑风格。”目前台湾有1600多栋古建筑列入保护范围,其中红砖建筑约占一半以上,主要集中分布在金门,另有一部分散布于澎湖及台湾本岛。
水头,一个以黄姓为主的多姓聚落,为金门七个重要传统聚落之一。一座座古民居令人叹为观止,建于清乾隆年间的黄绍光宅为“水头十八间”的代表建筑。一幢幢二落大厝,整整齐齐地组成中国南方常见的“梳式”布局,前低后高,通风良好,又可御敌。此外,黄氏大宗祠、黄济古厝、九栋二落大厝……这些美轮美奂的传统闽南古厝,如同迟暮的沧桑美人,历经风雨洗礼,依然风情万种,保持着昔日的沉鱼落雁之容,成为金门历史的见证者。
闽南传统建筑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同样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座落于金沙镇山后村的山后十八间,由“顶堡”、“中堡”与“下堡”三个聚落组成。中堡由旅日侨领王国珍、王敬祥父子于晚清时期建造给族人居住的华屋,由十六栋闽南传统二进式“红砖厝”,及三落大宅和王氏宗祠,合称“十八间王家厝”,为金门最典型的棋盘式布局,历时25年建成。呈坐西向东格局,正面看7座建筑一字排开;侧面看三排二落大厝为主的建筑群,层层上升,气势非凡。最精致气派的当属其中的“海珠堂”,设计精巧,极具闽南建筑特色,为金门“红砖厝”石雕的经典代表。
行走于古老而宁静的红砖古厝聚落间,处处可见沧桑岁月留下的痕迹。“紫云衍派”“颍川衍派”“敦煌衍派”……承载着闽南文化的金门人,在古老的金门土地上,在大海的余晖中,始终牢记祖先的叮嘱,把闽南传统聚落风情映写在红墙之上,把郡望镌刻于门楣,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自己是闽南人。
两岸携手申遗 合作步伐开启
闽南一带多为中原之后裔、其习俗仍保留着不少古风遗韵。他们带来的中原传统建筑特色直接影响着闽南民居建筑,创造出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的闽南红砖古厝,真实地记录了闽台文化交流的印迹,成为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鲜活例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和人文价值。闽台同根,兄弟同厝,红砖古厝是两岸人民共同的文化遗产。2010年12月15日,由国家文物局举办的海峡两岸文化遗产保护论坛暨闽系红砖建筑的保护与传承论坛上,海峡两岸专家决定携手申报红砖建筑世遗,并由国家文物局牵头推动。2012年11月17日,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将闽南红砖建筑群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当前两岸合作“申遗”步伐已经开启。
闽台红砖古厝集建筑、规划、人文、环境于一体,是闽南所在的中原文化与传统儒家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和文化遗产。它以鲜明的个性诠释了闽台两地的建筑特质和人文习俗、思想观念,成为闽南最具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和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黄辉全 文)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