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集美)龙舟赛从2006年开始,至今已经走进了12个年头。两岸(集美)龙舟赛每年都有新特点出现,而今年举行的海峡两岸(集美)龙舟赛,年轻化成了新的亮点。
福建龙舟走向世界
龙舟,是端午节竞渡用的龙形船。赛龙舟发源于中国,最早兴起于汉代。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我国传统的悠久历史文化继承性和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福建背山面海,境内江河纵横,一千多年前民间就盛行龙舟竞渡。随着中国出洋足迹的延伸,赛龙舟在东亚、东南亚地区也成了盛行的民间活动。
龙舟竞渡活动在端阳节前后,一般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至初五达到高潮,亦有个别地方把竞渡活动提前或延至中旬之后。龙舟的船、桨、舵均用杉木制作,颇为考究。
据《福州地方志》载:公元927年闽王王延钧(鏻)曾于端午日,“浮采舫数百于西湖,每船载宫女二三十人,衣短衣,鼓楫争先。而自乘大龙舟以观”。《八闽通志》载:南唐保大十四年(956),汀州刺史提倡郡县村社端午节进行龙舟竞渡,给参赛者发绸缎,优胜者赏银碗”。宋代,从福州郡守程师孟题诗中,可见一斑。诗云:“三山缥缈蔼蓬瀛、一望青天十里平,千骑临流搴翠幄,万人拥道出重城,参差螮蝀横波阔,飞跃鲸鲵斗楫轻。且醉尊前金滟,笙歌归道月华明”。明代谢肇淛《西湖观竞渡》诗中得见盛况,诗云:“一曲湖如镜,轻舟隐菱荷,况当放艾节,共听采蓬歌,櫂影群龙戏,涛声万成过,楫飞睛散雨,鼓急水惊波,藉草红裙密,呜榔锦袖多,战酣残暑失,酒醒晚风和,胜事追河朔,英魂吊汨罗”。即使在兵荒马乱的日子里,端午竞渡亦未停止,如清顺治三年(1646),“五月竞渡,百姓怕多事不敢作乐,而平国公郑芝龙却率兵营官兵于西湖斗龙舟”。
民国初期,每逢端午节,各地民众仍自发进行龙舟竞渡。1933年教育部通令全国提倡龙舟竞渡后,有关部门始时有组织竞赛,1946年6月4日,省立福州公共体育场在福州南台(从亚细亚码头至第一码头)举行各界龙舟比赛大会,有30余支龙舟队参加角逐。下洋队获第1名,帮洲队居第2名,沿江两岸观众达5万余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全省各地龙舟竞渡甚为活跃,南安县水头、石井一带在举行龙舟竞渡的同时,还结合进行“水上捉鸭”游戏。1952年,松溪县举办龙舟赛会,以庆祝土地改革胜利,有9艘龙舟参加竞赛,县长卫慎之坐舟击鼓指挥,观众云集松河两岸欢呼胜利。同年端阳节,龙溪、平和、南靖、海澄、长泰、华安等县有103艘龙舟在石码镇进行友谊竞赛,这是龙溪专区(今漳州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龙舟盛会。
从1953年起,传统的龙舟竞渡活动,由各级体育部门组织。福州市在闽江举行首届市级龙舟比赛,有352名运动员参赛,两岸观众达5万多人。这一年,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回厦门亲自监造10艘龙舟,要求集美学校的师生和当地村民开展划舟技术的正规训练,并为龙舟竞渡兴建一座比赛池。1956年他又在学村海边兴建一座长100米、有8至10条划道的龙舟竞赛池。该学村自50年代中期以后,凡端午节均举行龙舟竞渡,四邻城乡群众云集海滨观赏比赛。
“文化大革命”期间,划龙舟被列为“四旧”而中止。70年代末,全省各地龙舟竞渡逐渐恢复。进入80年代,这项传统体育活动又有新的发展。1985年端阳节,各地参赛的龙舟3000余艘,男女运动员40万名,观众达400余万人次。1986年,福建省龙舟调赛在福州举行,有马尾、浦下、江边、远东、江中、祥谦等队参加,祥谦队获第1名。同年7月25日至28日,日本举行“长崎龙舟选手赛大会”,祥谦队作为福建省体育代表团福州市龙舟队应邀参赛,获800米直道竞速表演赛第1名和选手赛决赛第2名。与此同时,新加坡龙舟队来闽访问,在福州西湖与福州龙舟队进行友谊赛,主队获胜。从此,神州体育瑰宝——福建龙舟开始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