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善弈者谋势。1988年福建省政府把握改革开放的大势,不失时机批准设立对外开放旅游经济区,开启湄洲岛的开发开放……
蓝天、碧海、阳光、金沙、奇石、绿林、庙宇,湄洲岛海岸线长30.4公里,环绕着13处总长20公里的金色沙滩和5公里长的海蚀地貌奇观,分布着各类风景名胜30多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湄洲风情与妈祖文化彼此辉映。
1992年湄洲岛经国务院批准成为首批国家旅游度假区之一,迄今已拥有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海洋公园等3个国家级的旅游品牌。因此,将湄洲岛定位“旅游岛”是恰当的。岛上除了旅游业,没有其他任何业态。但是,历经了20多年发展,尤其在全域旅游热的当下,旅游岛又该从哪里发力?
翻开湄洲岛地图,南北纵向狭长,形如一弯眉宇,镶嵌在蔚蓝色的洋面上,故名为“湄洲”。奇异的是,妈祖祖庙等朝圣资源集中在岛的北面,而旅游资源更多的以南面为佳。中部区域则为空白。
不能视为空白,湖石淉不是湄洲岛上唯一的天然淡水湖么?淡水之于海岛,可谓弥足珍贵矣!更何况,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年均降雨量在1000mm左右,淡水资源紧缺更是湄洲岛的软肋。居民生活、生产用水主要依靠跨海管道入岛。
仅举一例,湖石淉出海口的西亭澳有一片面积多达1800亩红树林保护区,此行负责采写红树林的朱老师,看后归来感叹,这是他见过长得最矮小的红树林!殊不知,红树林的生长繁育,需要淡水对海水的稀释。由于湖石淉的淡水不足,造成红树林发育不良!
淡水不足,受害不只是红树林!还造成水环境恶化,影响了岛内的生产生活,甚至影响了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形象。
为此,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2015年决定启动湖石淉及周边生态水系综合整治工程。
小兰陪着我沿着湖石淉生态步道边走边聊,清洌洌的流水、绿茵茵的坡地、嬉戏的白鹭、转动的风车、太阳能风能的路灯、宽窄直曲不一的步道……对初具规模的湖石淉生态公园有了体验式的感受。它是通过扩水、活水、净水等环节,来提升湖石淉的生态效果和景观效果。
湖石淉原有水域面积70亩,杯水车薪,难堪大用。海岛最缺的是淡水,充分利用了湄洲岛上宝贵的雨洪资源,就需要扩挖滞洪湖。于是,在原有湖体下游位置新挖一个湖,增加水域面积80亩,形成了现在的上下湖格局。而下湖开挖出来的20多万m3土方,就地消化,场内平衡,垒起山包,植绿造景。
流水不腐。水最大的特性在于流动。在上下湖之间,设置一座翻板闸,形成一定的水位差。沿途建有传统的风车,不只是风景点缀,而是利用岛上充足的风力资源,从下湖提水到上湖,经纪念林水道流到下湖,形成水体循环流动。洪水期时,将翻板闸放平,上下湖之间作为行洪主通道,使洪水快速排出,减轻洪涝灾害。一举两得,设计缜密。
为了盘活湖石淉的水系,将原有的与新挖的渠道并用,实现了湖体和渠系的连通。在湄洲大道的另一侧原有一方15亩北埭湿塘,通过补水管道分别与北埭渠和下湖连通,一并纳入,形成整体。生态公园规划占地1200亩,水域面积不过180亩,由于抓住了水,以水为魂,有了渠、塘、湿地、滞洪湖之间的连通,就形成了360多亩的亲水绿地,使整个公园神韵鲜活起来、灵性流动起来、清丽婉约起来。更重要的是,通过水系连通、雨水管道布设,将原有湖石淉雨水收集面积从约2平方公里扩大到约4平方公里。每年可补充生态水量约20万m3,满足湖石淉的生态水量需求。
不仅要蓄水、活水,还要净水。除了采取控源截污、清淤、湿地建设与修复等手段,提高水体净化能力外,不论是湖畔,还是渠边,为了防止水土流水,在护岸上,或放入石笼网、或打下松木桩,利用石笼网的凹槽和松木桩的间隙,种有水生植物:美人蕉、旱伞草、再力花……20多种水生植物在承担水质净化功能后,还次第花开,让人赏心悦目。在水中还放养了具有“水下清道夫”的鲢鱼、鳙鱼等,吸收水中剩余的有机物,也为今后湖上荡舟、垂钓等旅游项目开发留下“伏笔”。
湖石淉总面积只占湄洲岛陆域面积的4.6%,它的生态修复,起到了海岛“绿心”的作用,对旅游岛的资源是重要的补充,对旅游岛的形象也是极大的提升。再以红树林为例,由于有了充足的淡水,在红树林种植区内,鱼、虾、蟹以及贝类生物种群逐渐增多,见证海岛湿地生态系统的改善。更重要的是,这是一项旅游与民生相结合的工程,不仅收集宝贵的雨洪资源加以利用,而且整体滨水绿廊在生态步道的贯通下,满足了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亲水、观水、健身、休憩、养老等需求,实现人水和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当我在福州见到该项目负责人、福建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市政所所长、高级工程师王世场,这位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高材生,项目的设计理念是,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以水利为基础,海绵为手段,景观为途径,生态为目标。我真该为他点个赞!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