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长期与独具特色的闽台地方文化相结合形成的产物。由于受到地缘、气候条件、生产生活资料等组成的生态环境的影响,闽台两省中医药文化由此呈现出传统性、地域性、宗教性、民俗性的特征,形成了诸多具有鲜明民族和地方特点的传统医药文化活动和中医药体系。随着两岸中医药交流的日益频繁,进一步推动闽台中医药文化研究走向深入。
中医学——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
中医学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传统的医学科学,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的认识方法、哲学体系、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群体性格和审美情趣,这些文化是中医学的灵魂和基础。中医学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熔铸了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宗教学、民俗学、易学等诸多学科知识。中医学在传统文化的孕育滋养下成长、发展、成熟,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休戚与共,时至今日,中医学仍屹立世间,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闽台中医药文化源自中华传统文化,但又有其自身特点。福建位于中国东南,地处亚热带,多山近海,有丰富的热带雨林,气候闷热潮湿。历史上,来自中原的先进中医药文化便与当地特殊的气候、环境、习俗相结合,形成富有特色的福建中医药文化。福建与台湾同处亚热带,气候和环境相似,80%台胞的祖籍在福建,两地语言、文化、风俗、习惯都非常相近,闽台关系源远流长,有“五缘”之亲(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台湾的中医药来源于大陆,尤其与福建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因此,福建和台湾的中医药文化可以归属为一类,合称“闽台中医药文化”。
闽台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长期与独具特色的闽台地方文化相结合形成的产物。随着两岸中医药的交流日益深入,目前,在闽台中医药文化研究方面,学术界已经取得一些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闽台民俗中的中医药文化研究。闽台两地人民相信中医,爱用中药,中医药知识较为丰富,养生食疗的实践活动也较为频繁。因此,千百年来,闽台民俗中包含着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很多研究民俗的论著都有这方面的记载,也有学者专门搜集整理闽台中医药民俗。第二,闽台医家医著研究。较早的如俞慎初的《闽台医林人物志》(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该书收录了自三国到清代1700年间的闽台两地医林人物722人,重点介绍医家们的生平、学术思想、医事活动和学术著作。
此后又有肖林榕、林端宜主编的《闽台历代中医医家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年),对前书进行了增补,收载闽台两省历代中医医家计1066人,从闽台历代中医医家的生平、专业活动、著作及现存版本、珍本稀本现存的藏书地点、新中国成立后已整理出版的历代闽籍医家著作状况等方面,进行收集整理。此外,在闽台古代医家的学术著作整理方面也有不少成果。比如地产药材研究、寺庙药签研究、民间药方的研究和开发、闽台学术流派研究等。有不少课题仍在进行之中,相信不久会有一批成果问世。
闽台中医药源远流长
明末清初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南徒入闽的中原移民后裔又大规模地迁入台湾,开发台湾,于是形成了当前台湾民众80%的祖籍都在福建的血缘关系。在此迁移过程中,中医药文化也就随同移民一起,从中原经由福建的本土化发展,再传入台湾,受到了闽台人民的认可,并作为维系一个民族健康理念的精神纽带,以及行为模式的认识,由此形成了密切的医缘与药缘关系。
根据现存文献的记载,随着大陆移民经闽入台,中医药至迟不晚于明末永历年间(1647~1661)传入台湾。清?范咸等修的《重修台湾府志》中记述了明末永历年间,浙江鄞县人沈光文到台避难,寄寓于目加溜湾社时,曾从事教读兼以医药活人的事迹。经闽入台的医家中,不乏医术高明者,如沈佺期、范元成、陈直卿、林元荣、陈自新、陈思敬、邱孟琼等人。他们或以流寓而寄迹于医或以儒家而兼施医药以济世,为当地民众的健康及防病治病,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使得台湾较早开发地区的疫病大减,体现了中医药传播到台湾,得到了当地广大民众的欢迎。同时,迁移入台的医家还将中医药知识传授、普及给当地居民,让当地土著族了解到中医药的特殊药效。从而使中医药受到台湾原住民的欢迎。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