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中医药文化在其发展进程中,既具备了中华传统医药文化的属性,又具有闽台的民俗性特征,体现了闽台中医药发展同出一源的历史渊源。1949年国民党当局迁台后,对中医药采取否定的态度,致使在此后的20多年间,台湾地区中医药几乎得不到发展。随着全球性对传统医药认识的逐渐深化,加上岛内中医药同仁的抗争,到20世纪70年代开始,台湾当局逐步从取消传统医药向诸多管理限制过渡。90年代后,台湾地区主管部门确立了将包括中草药生物科技相关产业在内的若干产业作为21世纪台湾地区的主导产业,并制定了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将台湾地区构建成中草药科技岛,并带动岛内经济的发展。
正由于闽台中医药的历史渊源,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21世纪的今天,都是维系海峡两岸人民健康的主要医疗体系之一,而闽台中医药文化更是构成闽台人民深层的健康文化心理结构。
扩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目前,两岸已有一些专家学者关注或从事闽台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他们中除了高校教师和医院医生外,还有一些民俗、宗教、哲学、民间医药的研究者或爱好者。鉴于闽台两地各方面的交流互动日益频繁,闽台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和建设更应该受到进一步重视和发展。
有关部门应该鼓励学者们进行闽台中医药文化研究,对相关研究提供资助。学者们也应该扩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但要研究闽台现代中医药文化,还要发掘继承闽台古代中医药文化。对有关闽台中医药文化的古籍,要深耕细耘,搜集尽可能多的相关资料。中医药文化研究者们不能闭门读书,而应深入民间,进行充分的田野调查。
此外,研究队伍也要扩容,福建医学会医史分会、福建中医药大学、厦门大学医学院以及各中医院、中医药研究所,都应该积极参与进来,人员不能仅仅局限于福建本省,还要扩展到台湾地区以及各地有兴趣研究闽台中医药文化的专家学者。研究中医药文化的最终目的,是弘扬传播优秀的中医药文化,为中医学的发展服务,因此中医药院校、中医医院、中医药研究所、中医医馆、中药制药或营销公司和中医药博物馆,都是宣传闽台中医药文化的平台。
位于厦门海沧青礁慈济宫义诊堂内的闽台中医药博物馆,是首创的室内外相结合的中医药博物馆,将长期免费向市民开放。
闽台中医药博物馆设计师李跃年告诉记者,设计过程中,他用足了历史符号来体现中医药的“远古”感觉。展馆一层说史,介绍中国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二层科普,展示了40余种可入药的动植物标本和一系列图文并茂的中草药药方。展馆展出的图片达300多幅、实物100余件,还包括一些中草药盆栽。另外,这个馆还有两块特色内容:闽台中医药文化的交流和慈济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影响。(光华/文)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