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
【人民生活】 【就业 劳动 工资】 【社会保障】 【社会救助】 【拥军优属】 【民族宗教事务】
【库区移民】 【老区建设】 【人口与计划生育】 【婚姻 家庭】 【社会人群】 【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红十字会】 【防震减灾】 【灾害事故】 【殡葬】
人民生活 -- 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生活】 【农村居民生活】
【城镇居民生活】
收入水平。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61.45元,增长16.0%;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实际增长10.8%,同比增幅提高0.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各项主要收入出现不同增长:一是居民增收的五成多来自工资收入,成为收入增长的首要因素。人均工资收入达12668.82元,增长13.4%,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对总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55.3%,拉动居民收入增长8.7个百分点,工资收入成为收入增长的首要因素。在不同收入群体中,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水平显著提高。各占10%的最低收入群体、低收入群体人均工资收入分别为4630.62元、6705.42元,增长20.6%和3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7.2和17.6个百分点。二是个体私营经营活动不断壮大,经营净收入成为拉动收入增长的第二大因素。人均经营净收入2185.13元,增长80.8%,对总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6.1%,拉动居民收入增长5.7个百分点,仅次于工资收入。三是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收入贡献较小。人均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为952.91元、3879.29元,增长28.8%和0.5%,对总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7.9%和0.7%,拉动收入增长1.3和0.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增长是拉动收入增长的最基本的因素。宏观经济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地区生产总值仍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势头,为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二是公务员阳光工资政策效应的进一步释放是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动力。在2007年下半年起,首先对省直机关兑现阳光工资政策基础上(受省级公务员规范津、补贴的翘尾影响),2008年初,又兑现了地级市机关公务员阳光工资,下半年一些市(县)也陆续兑现,政策措施得到进一步强化,工资性收入持续较大幅度提高。三是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扶持中小企业经营发展,城镇居民来自经营净收入增长较快。四是改善和调整再分配政策,不断向城市低收入群体倾斜,以及增加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有效地增加了失业人员和低保家庭的救济收入,促进了低收入家庭收入的增加。
消费水平。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501.12元,增长13.0%,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8.2%,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一是食品消费大幅增长,为近10年增幅最大。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为5078.85元,增长18.2%,同比提高6.7个百分点,实现10年最大增幅。水果、肉类、鲜蛋、水产品等营养丰富的食品支出明显增加,人均肉禽蛋水产品类、粮油类、干鲜瓜果类、糕点、奶制品支出分别为2074.66元、626.03元、308.3元和268.33元,增长15.3%、15.9%、11.2%和17.5%。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40.6%,提高1.7个百分点。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得到改善,主食消费量下降,人均大米消费62.47千克,下降0.8%;而一些副食消费量上升,鸡肉4.13千克,增长15.4%;鱼类18.04千克,增长1.9%;鲜蛋9.45千克,增长2.7%;虾类3千克,增长1%。二是服务性消费增速加快。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3334.83元,增长14.6%,提高4.8个百分点,拉动消费增长3.8个百分点。其中,人均在外饮食支出为886.66元,增长46.8%;人均家庭服务支出78.29元,增长64.2%;人均交通工具服务支出87.42元,增长61.2%;人均参加各种培训班费用95.49元,增长39.1%;人均居住服务费支出80.32元,增长44.1%。三是人均衣着消费首次突破千元。人均衣着消费支出达1105.31元,增长17.5%,衣着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8.8%,提高0.3个百分点,衣着支出比重连续两年稳居各项支出第5位。四是居住支出保持小幅增长。人均居住支出为1300.1元,增长3.1%。其中,人均水电燃料及其他支出为827.08元,增长10.2%;租赁房房租支出80.9元,增长25.9%。五是家庭设备用品需求增加。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722.17元,增长11.9%。其中,家庭日用耐用消费品支出增长3.7%,人均室内装饰品支出12.12元,增长8.4%;床上用品支出55.82元,增长17.6%;家庭日用杂品支出249.7元,增长11.4%。六是个人用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升温。人均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523.83元,增长39.3%,同比提高29.4个百分点。其中,人均金银珠宝饰品支出68.03元,增长67.9%;化妆品支出105.43元,增长58%;家庭服务支出217.77元,增长32.7%。在个人服务中居民更加注重美容保养,人均美容费支出为71.77元,增长33%。
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进一步提高,大众家电全面普及。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69.48台,增长1.5%;电冰箱101.75台,增长2.1%;洗衣机98.32台;家庭空调器164.34台,增长9.7%。交通通讯工具快速进入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达93.23部,移动电话204部,已基本普及;每百户家庭拥有摩托车49.32辆,助力车25.54辆,拥有家用小汽车8.08辆。卫生方便的小家电日益普及。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微波炉、热水器、消毒碗柜分别为75.77台、106.99台、44.08台,增长3.8%、2.2%和5.9%。文娱耐用品拥有多样化。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摄像机7.68台,增长32.6%;拥有组合音响30.69套,家用照相机40.36架,钢琴3.32架,其他中高档乐器4.02件。家庭信息化水平日趋提高。城镇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80.92台,增长18%,其中,每百户接入互联网计算机61.28台,增长19.4%。
居住条件。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7.5平方米,增加4.04平方米。从住宅建筑式样来看,单栋住宅、四居室、三居室的住户分别从上年的8.0%、5.8%、38.0%提高到的14.6%、7.7%和40.2%;从使用卫生设备情况来看,有厕所、浴室所占比重由上年的95.8%提高到96.4%;从家庭饮用水情况看,99.4%的家庭饮用自来水、纯净水和矿泉水,提高1.08个百分点;从燃料使用情况看,使用管道煤气的住户由上年的15.1%提高到20.7%,使用煤的住户减少到2.5%。装修住房的住户由上年的76.2%提高到81.5%,有33.2%的家庭拥有空调设备,有89.4%的住户拥有私人的房屋产权。
(林革)
【农村居民生活】
2008年,福建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000元,达到6196.07元,继续居全国各省(市、区)第7位;比上年增加728.99元,增长13.0%,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8.3%,上升1.0个百分点。
收入特点。全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421.46元,比上年增加321.54元,增长15.3%,增幅上升2.1个百分点,占全年纯收入的比重为39.1%,比上年上升0.7个百分点;对当年纯收入的贡献率达44.1%,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上升5.9个百分点。从工资性收入来源看:本地劳务收入人均1412.24元,增长17.3%;外出务工收入人均673.45元,增长20.6%;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收入人均335.77元,下降0.5%。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3146.09元,比上年增加332.92元,增长11.8%;占全年纯收入的比重为50.8%,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体。家庭经营纯收入对当年纯收入的贡献率达45.7%,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上升6.1个百分点。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收入得到较快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第一产业经营纯收入2117.09元,比上年增加255.66元,增长13.7%;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重达67.3%,上升1.1个百分点;对当年纯收入的贡献率达35.1%,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上升4.7个百分点。其中,因农产品价格上涨10.7%,人均增收205.21元,对当年纯收入的贡献率达28.2%。在第一产业经营纯收入中,农业收入增幅明显回升,人均农业纯收入1420.01元,比上年增加187.53元,增长15.2%,增幅上升2.4个百分点;林业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人均林业纯收入175.38元,比上年增加25.75元,增长17.2%;牧业收入继续增长,人均牧业纯收入354.98元,增长10.1%;渔业收入平稳增长,人均渔业纯收入166.73元,增长6.2%。农民人均从事第二产业得到的纯收入277.37元,比上年增加34.66元,增长14.3%;人均从事第三产业得到的纯收入751.62元,比上年增加42.60元,增长6.0%。全年农民人均非生产性纯收入628.52元,比上年增加74.53元,增长13.5%。其中,财产性纯收入179.03元,增加32.12元,增长21.9%;转移性纯收入449.49元,增加42.41元,增长10.4%。
消费水平。全年全省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661.94元,比上年增加608.47元,增长15.0%,增幅上升2.1个百分点;扣除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9.9%,增幅上升2.8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为46.4%,已达到小康标准。消费结构呈现出生存资料比重下降,发展和享受资料比重提高,在生活消费支出中,“吃、穿、住”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8.7%,比1983年下降12.3个百分点;文体教娱、医疗保健的消费支出比重达12.6%,比1983年提高10.0个百分点。农民生活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食品消费更加多样化,全年人均食品支出2162.30元,增加291.99元,增长15.6%;非粮食类食物消费量、品种不断增加,膳食结构更为合理。人均蛋奶及其制品消费量达7.54千克,猪肉消费量14.32千克,家禽消费量7千克,牛羊肉消费量达0.56千克,鱼、虾、蟹、贝类水产品消费量达14.66千克,水果消费量为13.99千克。衣着打扮日趋城市化,农民衣着一季多衣、一人多款,多样化、成衣化、时装化已成为农村衣着的主流,全年人均衣着消费支出263.59元,增加27.98元,增长11.9%。农民盖房装修热情不减,居住支出增加明显,人均777.51元,增加116.96元,增长17.1%。交通通讯消费支出增加,全年人均支出534.68元,增加69.28元,增长14.9%。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人均390.15元,增加33.89元,增长9.5%,消费范围由以前主要是学杂费等少量的项目扩展到音像制品、计算机零配件、电脑软件以及成人教育费等。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不断上升,全年人均达197.85元,增加23.73元,增长13.6%。
居住条件。2008年农民人均居住支出777.51元,比上年增加116.96元,增长17.7%。年末农民人均居住面积46.13平方米,比上年扩大1.63平方米,增长3.7%。其中,钢筋混凝土与砖木结构的面积达39.28平方米,占85.2%,比重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多,档次提高。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观念的更新,农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日趋高档化、时尚化。年末,农民每百户拥有摩托车87.53辆,比上年增长3.4%;彩电119.01台,增长3.5%;空调25.52台,增长18.2%;电冰箱57.03台,增长12.3%;洗衣机57.47台,增长2.1%;热水器57.42台,增长14.0%;微波炉20.49台,增长4.5%;抽油烟机16.48台,增长9.5%;家用计算机13.90台,增长27.1%;手机165.99部,增长13.5%;生活用汽车1.70辆,增长24.0%。 (林际品)
[责任编辑:段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