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周知,台北的故宫博物院无论外形还是藏品都源于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因此,要说台北的故宫,得先从北京的故宫说起。
资料显示,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完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从建成至1911年清朝统治结束,共491年,先后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并执政。
1912年2月12日,清廷宣布退位,紫禁城的外朝部分为民国政府所有。而逊帝溥仪在内廷依然保持一个微型小朝廷,俨然国中之国。直至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接管北京全城防务,修改《清室优待条件》,将逊帝溥仪迁至什刹海醇亲王府。苟延13年的小朝廷才算真正寿终正寝。溥仪居住期间,不少藏品流失(“清室善后委员会”发现,以赏赐之名,从1922年7月至12月12日,溥仪总共盗出历代书画手卷1285件,册页68件。而事实上,尚有大批隋、唐、宋、元的珍品被盗出而没有登记到清单上。)。冯玉祥于是决定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故宫,对宫内文物进行清点并筹建故宫博物院。1924年11月20日,“清室善后委员会”正式成立,宣布紫禁城完全收归民国政府。委员会成立后,着手对故宫文物进行系统查点。不到一年时间,将宫内物品大部分查点完毕,登记造册。
经初步清点,清代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共有117万余件,包括三代鼎彝、远古玉器、唐宋元明各代的书法名画、宋元陶瓷、珐琅、漆器、金银器、竹木牙角匏、金铜宗教造像以及大量的帝后妃嫔服饰、衣料和家具等。可谓金翠珠玉,奇珍异宝,无不尽有。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图书典籍、文献档案等。
1925年10月10日,经过一年筹备,故宫博物院宣告成立并举行庆典。这一天也正是辛亥革命纪念日。典礼请柬发出3500份,邀请北京各界名流人士代表参加。下午2时,隆重的开院典礼在干清门前举行。典礼过后,来宾与市民参观游览了宫内各重要殿堂。
几百年来帝王居住的宫苑禁地第一次向大众公开。人们争先参观这座神秘的宫苑及其宝藏,北京市内万人空巷,交通为之堵塞。
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接收了故宫博物院。10月5日颁布了《故宫博物院组织法》及《故宫博物院理事会条例》,规定“故宫博物院直隶于国民政府”。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1933年1月3日,日军攻入山海关,战争的烽烟日益逼近北平。最终,民国政府行政代理院长宋子文下令国宝迁至上海,并代表政府申明“北平安静,原物仍运还”。故宫博物院随即召开理事会,决定自1月31日起将国宝分批迁往上海。
1933年2月5日夜,从故宫到前门火车站全线戒严,一大批板车停在了神武门广场上,世界文物史上绝无仅有的“国宝长征”就此拉开帷幕。故宫首批2118箱文物被装上了车,此后3个多月的时间里,又有4批文物先后运抵上海。文物在上海法租界一座天主殿堂里安然度过了3年的时光。1937年1月,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中央博物院)正式成立。8月,上海爆发淞沪会战,南迁文物第一批80箱再由南京迁至长沙,1938年11月转运至贵阳安顺暂置,1944年再运往四川巴县。1937年11月,第二批9369箱以水路,经由长江至汉口,1939年5月再移往宜昌、重庆至四川乐山。第三批7286箱文物先走陇海铁路运至宝鸡,7月,再转卡车经汉中运抵成都,随后又运往峨眉古庙安置,成立故宫博物院峨眉办事处。最后南迁至南京的文物,约2900箱文物因来不及运送,滞留在南京。北平沦陷后,北平故宫仍留有许多文物,沦陷期间还在继续清点未曾登记的文物,并又广泛征集了一批珍贵文物。
抗战结束后,杭立武向日本索回许多珍贵的图书和艺术品,随后运往台湾的精品文物之中就有这部分图书和艺术品。包含了北平故宫博物院2972箱,中央博物院852箱书画、瓷器、玉器,另外加上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善本图书和外交部条约档案等共5422箱。国共内战后期,杭立武负责抢运这批故宫国宝至台湾,中华民国政府迁运台湾的文物本来计划共运送5次,但因战争形势突变一共只运了3次。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南迁文物先集中运至重庆。1947年6月,南迁文物由重庆循水路运回南京,至12月全数运抵。1948年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国民政府令故宫博物院挑选贵重文物以军舰转运台湾。国民政府将故宫博物院南迁文物、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文物、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图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文物、外交部档案开始运往台湾,成立“中央文物联合保管处”。12月27日,第一批文物320箱由“中鼎舰”运抵基隆港。原故宫博物院文物分3批运走2972箱,是南迁文物的四分之一,大多为精品。一起运台的还有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文物852箱及其他单位文物。文物运台后,先存台中市,租借台中市糖厂仓库存放。1949年,1月6日第二批由招商局“海沪轮”于1月6日运出,1月9日到达基隆,共计1680箱。第三批文物由“昆仑号”军舰于1月29日运出,2月22日运抵基隆港,共972箱;第三次原本计划搬运1700箱,但军舰一到海军部眷属就抢先上船,杭立武只好找海军司令桂永清解决,最后下令拆除办公桌,但由于运输舰舱位有限,最后只能运出972箱,另728箱被迫留在南京。
1949年8月23日,文物迁入台中县雾峰乡吉峰村,并成立“国立中央博物图书院馆联合管理处”,隶属于教育部,由杭立武部长兼任主任委员,并于台中县雾峰乡北沟觅地建筑库房(隔年4月落成,文物随即迁入)。11月,战时河南省存放在重庆中央大学柏溪分校的68箱出土文物,亦抢运到台湾并存放在台中市糖厂仓库。1950年4月,台中郊外雾峰乡吉峰村仓库落成,运台文物随即迁入新库存贮。1951年6月,成立两院存台文物清点委员会,延聘学者、专家为委员,进行重编箱号、抽查箱内文物,直到1954年才完成。这次清点也编制了《点查清册》,成为存台两院文物的原始清册。1954年,“国立中央图书馆”在台北复馆,联管处改组,并开始出版重要资料。1956年,“北沟文物陈列室”正式开放(后毁于九二一地震)。1957年,在亚洲协会赞助下,在库房之外又建一小型陈列室,公开展览所藏文物。但众多文物被尘封在黑暗的库房中寂寥无声。这期间,文物工作者定期翻晾维护文物,以免发霉变质。
1955年11月,台湾故宫博物院成立。1961年,台湾当局决定在台北市士林区外双溪建设新馆,1965年落成。新址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百岁诞辰,命名为“中山博物院”。同时,台湾当局还公布了“国立故宫博物院临时组织条例规程”,其中规定:“将来国家统一后,故宫文物仍交回本院。”1965年11月12日,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式开馆。
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着的文物中器物、书画5万余件,善本书籍近16万册,清宫档案文献38万册,加上迁台后征集的文物,总计68万件。这个数字虽然不及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数量,然其中的许多精品却是举世无双,价值连城,因而有“故宫宝物半台北”之说。
两岸故宫博物院的建立是百年的政治风云变幻的结果,故宫的文物藏品是中国艺术品的集萃。百年以来,故宫的大量藏品经历了许多劫难,千万件藏品流失,万幸的是有更多的藏品有惊无险,得以保存。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十分重视流失文物的回收与保护,常不惜重金从境内、域外收购国宝。国内的收藏大家、海外炎黄赤子满怀爱国之情,纷纷慷慨献宝,掀起捐赠热潮。据统计,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故宫博物院共接收新文物23万余件,极大地丰富了院藏种类。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