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古老文化孕育现代生活。从这一角度讲,台北故宫与壮丽雄伟北京故宫相比,更象是一座生活博物馆,向上提升现代人的文化素养与创意。台北故宫也因了这“Old is New”概念的推行而吸引着愈来愈多的人流。
在台北故宫的各展厅间浏览,除了匆匆来匆匆去的游客外,常可看到一些带着孩子的父母小声地与孩子解说文物故事,还有成队成队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惊奇地看着眼前所展示的历史奇迹,认真地听着老师的讲解,并不时发出小小的惊叹,也有许多人喜欢带着放大镜、素描本,静静地伫在古老文物前欣赏、花上一整天与一两个古代作品深度对话,感受历史变迁与心灵升华。
台北故宫博物院老院长秦孝仪说:“中国之美,美在文化艺术,文化艺术之美,尽在故宫”。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的一部分,两院只有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故宫。两院孰优?应该说是各有千秋,但都不完整。台北故宫博物院68万件藏品堪称中国文化艺术之宝库,北京故宫博物院超过了100万件的珍藏同样无人匹敌。迁台的学者当时认为金石是最重要的,鼎是国家的象征,所以拿走了不少(2382件)青铜器;文人重视书画,书画本身也好运载,能拿的尽可能拿,共拿走了5424件。其中仅宋画即达943幅,宋元山水画系列可构成台湾故宫博物院的极品特展。中国有君子佩玉之说,故玉器也拿走不少。陶瓷只拿走了一部分,计17934件,但却集中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各瓷器陈列室与敬事房的精品,可谓名窑毕备。著名的三希堂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三希”中的“二希”,而台北藏有其中的“一希”。郭熙的《早春图》,现在台北,北京没有。北京有《清明上河图》,台北仅有清代的仿本。龙袍,中国历代只有清王朝留下来的,当时的学者认为清朝的东西价值不大,没有拿,所以台北故宫博物院1件龙袍也没有。
虽然没有龙袍,台北故宫的精品却是100年也展不完。
台北故宫的展览可谓脍炙人口,除一些如宗教、家俱、汉字源流等常设展外,大多以“主题”概念进行规划,如历代青铜器、历代陶瓷展,像“商周青铜礼器展”、“也可以清心——茶器、茶事、茶画特展”、“故宫藏玉”等;巨幅名画、笔友千秋业以及配合重大历史事件策划的当期特展,像“书画精华特展”、“林风眠九十回顾展”、“李可染书画展”、“傅抱石画展”、“中华民国开国史料展”、“华夏文化与世界文化之关系特展”,以及上世纪80年代末,台湾当局开放老兵赴大陆探亲时推出的大陆探亲摄影展,皆轰动一时。台北故宫展览呈现打破传统以“朝代”为区分的方式,深入了解每件作品历史意义后,重新将其组合摆放,让历史更有连惯性、参观博物馆好像阅读一个个精采故事。更让参观者从一件一件的古老文物中看见新的创意与感动。用古老文化孕育现代生活。从这一角度讲,台北故宫与壮丽雄伟北京故宫相比,更象是一座生活博物馆,向上提升现代人的文化素养与创意。台北故宫也因了这“Old is New”概念的推行而吸引着愈来愈多的人流。
走进故宫,面对琳琅满目的展出内容,走马观花之余,选定一个“主题”慢慢玩味将收获更丰。虽然作为过客的我们不能如在地人一样仔仔细细、分天分室欣赏每一个展览室,但完全可以在随同人流迅速地看完“镇馆之宝”类的藏品后,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当期的主题展室里逐一参观。比如宋代的书画,可以亲眼一见“苏、黄、米、蔡”及宋徽宗的墨宝,足以让人留连忘返。看完全部真迹后,你还可以静下心来,坐在小小的影院里,仔细欣赏经过翻拍放大处理后的书画的局部轮廓,加上古雅的乐曲和通俗的解说,宋代书画之美早已了然于胸。比如“乾隆皇帝的文化大业”,近200组件的展品汇集了许多珍贵文物,有些甚至是首次公开面世:乾隆皇帝与孝贤皇后大婚时的画像,是意大利传教士、清代宫廷画师郎世宁所作,现藏于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为了此次展览特地去商借的;《乾隆南巡图》,是向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借的;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和米芾的《蜀素帖》,则是台北故宫的限展珍品——仅展出40天。还有一幅美丽的戎装女子油画画像,据传是“香妃”画像,由于画卷时间长远,卷轴下方的签名已无从知晓。在这幅画像前,时有驻足者生发出艺术之外的好奇与遐思,也许“戏说乾隆”的故事便是这样生发的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