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藏品不能不看的国宝级藏品是什么?
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原陈列于宿末瑾妃所居住的北京永和宫,是清代艺人巧妙地运用一块一半灰白、一半翠绿的灰玉雕成,把绿色的部位雕成菜叶,白色的雕成菜帮、菜叶自然反卷,筋脉分明,上面攀爬两只红色小息的螽斯虫。因这件玉器的雕刻一体成形,色泽自然,栩栩如生,普通的人不需要多少专业知识也能欣赏它的美,台北故宫自制的纪念品都以其为主题。
肉形石 俗称红烧肉,也称东坡肉形石、东坡肉。是一块天然形成的奇石。看上去完全是一块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块。“肉”的肥瘦层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
毛公鼎 西周青铜器毛公鼎。1843年陕西岐山出土,有着2800年的历史。毛公鼎通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净重34705克。其鼎口呈仰天势,半球状深腹,垂地三足皆作兽蹄,口沿竖立一对壮硕的鼎耳。因其鼎腹内铸有32行关于“册命”毛公喑(yīn)的铭文,故名“毛公鼎”。铬文有32行、共497个字,是迄今为止铭文最多的重器。
散氏盘 西周晚期青铜器,康熙年间出土,嘉庆年间被进贡上京。盘高20.6厘米,腹深9.8厘米,直径54.6厘米,地盘直径41.4厘米,重21312克。上刻西周晚期土地契约,共19行,357字。所刻文字线条婉转灵动,是研究西周金文的重要材料。
天青水仙盆 宋汝窑代表作。盆高6.7厘米,深3.5厘米,长23厘米,宽16.4厘米,盆体简雅大方,由于重复施釉的关系,釉层略具厚度,并带有流动性。口沿处釉层较薄,隐约透出胎土色泽;而四个云头足的转折部分,又有釉层堆积,柔腻如脂。釉层的厚薄,造成全器釉色与质感的细腻变化,扣人心弦。存世汝窑器多有开片,独此件光洁无纹,益发显得匀净端庄,充分展现北宋制瓷工艺对于如玉釉质的无上追求。是汝窑精品中的精品。
宝石红僧帽壶 明宣德年制,器外通体施红釉,釉色鲜红,并带类似橘皮上的针孔气泡眼,口、足、帽沿边等出棱处,呈现白边,内部及底釉泛青。胎骨匀细,圈足露胎,细腻洁白,间带铁质斑点。器无款,底刻乾隆御制诗,通盖高19.2cm,口径长16.1cm,口径宽11.2cm,底径7.6cm。壶口沿呈三阶渐高边,形似僧伽帽,故名。僧帽壶形使见于元代,宣德宝石红僧帽壶为世所称,口、足或转折棱边常见“灯草边”白边,为宣德红釉普见现象。
莲花式温碗 宋汝窑代表作。造型典雅,釉色温柔不透明,器作十瓣莲花形。汝窑青瓷器底皆有五支钉痕,也就是俗称的“芝麻钉”,釉面细碎纹路,也即“蟹爪痕”之美。以莲花或莲瓣作为器物之纹饰及造型,随佛教之传入而盛行,尔后更取其出泥不染之习性,寓意廉洁,广为各类器所采用。
婴儿枕 宋定窑代表作。瓷枕造形采婴儿侧卧于榻上,头微扬、宽额、身硕、双手交叉为枕,两脚弯曲交迭,状极悠闲。左手执一状似彩球童玩,丝带贯穿,上下以蝴蝶结饰固定。婴儿脸部交待清晰写实,模样雅稚可人,衣饰以今日用语应是:身着长袍,外加背心,长裤,布鞋。背心前襟饰钱形纹,后背划牡丹,长袍下裳印圆形团花,衣袖长裤无纹饰,显示以不同布料缝制而成。榻周开光,印有龙纹,底平无釉,刻乾隆御制诗。
五彩龙凤大盘 明万历年制,侈口大圆盘,窄唇,矮圈足,高4.6cm,口径30.3cm,足径20.3cm。胎薄,施釉洁白,器面图案为釉下青花与釉上低温彩共同描绘成。釉色莹亮,色料淘洗匀细,其繁复多彩、色调喧哗,以及细碎的填染,成为此时期让人惊艳的特色。
溪山行旅图 北宋中期著名画家范宽作品。作品为设色绢本,高206.3厘米,宽103.3厘米,由上而下分为三段,分别代表前、中、后的距离。主体是气势雄浑的主峰,高不可攀,中景有一队商旅奋力赶路,在巨山的衬托下显得极为渺小。画中传达着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天地为万物,人类只是其中短暂的过客。
《华子冈图》卷 明代著名画家张宏所画,画面重现王维夜登华子冈的情景。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