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攻克雏番鸭呼肠孤病毒
番鸭的饲养量大了,为保证番鸭业的顺利发展,福建省专家加强了对番鸭疾病的预防力度。
番鸭常见的病——呼肠孤病毒病(MDRVD),俗称“白点病”或“花肝病”,是由番鸭呼肠孤病毒引起的,导致番鸭以软脚、肝脾灰白色坏死点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成为危害番鸭健康养殖的重要传染病。该病1950年于南非首次报道,1972年法国分离到该病毒,将其首次鉴定为呼肠孤病毒科呼肠孤病毒属番鸭呼肠孤病毒。我国于1997年首先在福建省番鸭饲养区的番鸭群中发生一种以软脚、肝和脾表面有大量灰白色坏死点,肾脏肿大、出血、表面有黄白色条斑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俗称番鸭“肝白点病”、“花肝病”),随后迅速蔓延到浙江、广东等地,发病率为30%~90%,病死率为60%~80%。据悉,自1997年以来,番鸭呼肠孤病毒病已在国内主要番鸭饲养地区广泛流行,发病率可达20%—90%,死亡率可达25%—80%,给广大养殖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自2001年以来,由陈少莺率领的福建省农科院牧医所动物病毒研究团队,对病原学、诊断学和疫苗学开展研究,承担福建省科技计划、省畜牧重大专项、国家自然基金、国家863等课题,历经10多年攻关,分离鉴定了病原,建立快速诊断方法,应用生物技术,率先国内外首次选育出了番鸭呼肠孤病毒的弱毒株,研制出安全有效的疫苗。2008年,项目团队获得国家批准,开展动物疫苗临床试验。2009年向农业部申报疫苗新兽药注册,根据评审专家意见,多年多次补充实验、产品复核、修订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获批为国家一类新兽药。
福建省农科院牧医所动物病毒研究团队经过18年攻关,在番鸭疫病领域的研究获得8项国家和省部级成果。雏番鸭细小病毒病原发现、诊断和防治研究,获得了200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雏番鸭细小病毒病的疫苗与诊断试剂,获得2项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截止2003年,该疫苗在全国番鸭饲养区,预防注射6亿多羽份,有效控制了鸭“非典”(雏番鸭细小病毒病)的发生和蔓延,年减少经济损失逾亿元。
据专家介绍,由福建省农科院研制成功的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活疫苗,具有安全性好、免疫原性强、免疫持续期长,疫苗质量稳定、保存期长等优点。临床试验表明,疫区未使用该疫苗前,雏番鸭成活率仅为65%,疫苗免疫后,雏番鸭成活率提高到95%以上,上市率达到93%以上,深受广大鸭农欢迎,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专家表示,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活疫苗的成功研制,推广应用,对有效控制番鸭病害,净化及带动我国番鸭产业升级,将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遥远/文)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