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海峡两岸民众就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文化同根同源,血脉相连,语言相通。在我国众多的地方戏曲中,歌仔戏是唯一诞生于台湾的剧种,而它的根在大陆,它的孕育形成,更是闽南人在台湾播种同根文明的历史写证。
歌仔戏的历史:闽台文化交流史
歌仔戏是海峡两岸人民同根同源、喜闻乐见的一种戏曲形式,其渊源于闽南,流传并发展于台湾,又回归到闽南,并流布到东南亚华侨聚居区,至今有近百年的历史。
歌仔戏音乐曲调就接近日常生活语言音调,是闽南方言音调音乐化的结果。这就赋予了歌仔戏独有的闽南“声韵”之美。
由于同根同源,语言相通、内容轻松活泼、风趣逗乐、贴近生活,歌仔戏传入闽南初期,得到了人们的推崇和喜爱,特别是进入城市后,发展是相当迅速的。日据时期,日本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强迫台湾人民日常生活日本化,传统文化(包括歌仔戏)全面被禁止。1945年台湾回归祖国之初,迎来了歌仔戏黄金时代。如歌仔戏班社发展速度惊人,据估计当时有近500多家班社。
1949年,国民党迁台后,其文化政策,是崇尚西方的异质文化,闽南方言受到歧视,歌仔戏被污蔑为“亡国调”加以禁演,班社零落、艺人星散。宜兰本地原有歌仔戏班27个,后只剩下3个,演员中年纪最大的92岁,最小的也有58岁。新中国诞生后,祖国大陆各级政府把民间艺人和班社组织起来,实行政务院戏曲改革方针,歌仔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如通过戏改,成立了多家民营公助的剧团,艺人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得到了保障,同时还有数百个业余歌仔戏剧团活跃在广大的城乡,还建立歌仔戏艺术学校进行人才培养。
自大陆实施改革开放以后,文化艺术迎来了春天,两岸文化交流频繁。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两岸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台湾的歌仔戏艺人和学者也频频访问大陆,与大陆同行展开学术研讨和学术交流,台湾歌仔戏出现了向“精致化”方面发展的明显趋势,出现了像刘南芳这样的学者出身的剧作家。
歌仔戏中的物质形态有剧本、乐谱、乐器、音响音像制品、典籍、研究文献、文物、道具、服装等等,这些物质形态都蕴涵着某种非物质文,因为它们都是非物质文化所显现的结晶。
今年3月7日,一场以歌仔戏为主题的“闽台传统艺术学术研讨会”在闽南师范大学举行,漳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席李珊珊、台湾戏曲学院副校长蔡欣欣、漳州市国家一级作曲家陈彬、漳州市作家协会主席黄清河、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郑玉玲等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闽台歌仔戏的传承与保护。
台湾歌仔戏在在传承的道路上,两岸歌仔戏专家付出了很多努力。2006年,在华人歌仔戏创作艺术节中,台湾戏曲学院副校长、蔡欣欣教授选了3座现代化的城市——福建厦门、新加坡、台湾台北,为这些城市的剧团出了个命题“古戏新诠”。
蔡欣欣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在台湾,庙会民戏是以歌仔戏为主的主体,当下很多歌仔戏迷已上了年纪,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去看歌仔戏,台湾歌仔戏中不断有新的文化创意。
除了对歌仔戏本身的创新,高校也是传承歌仔戏的主要阵地。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郑玉玲教授认为,培养戏曲人才是让歌仔戏不断传唱的一个关键,年轻人的思想创意在戏曲的创作中必不可少,大陆院校也在逐渐学习台湾这方面的经验,进一步培养新人。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