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歌仔戏是“姐妹花”
闽台歌仔戏被誉为“姐妹花”,2015年3月6日晚,台湾戏曲学院副校长蔡欣欣教授应邀到闽南师范大学开了一场题为“凝视台湾歌仔戏的百年光影”专场讲座。
这位对歌仔戏有专业研究的学者,对歌仔戏的发展历史了如指掌。他说,早期,大陆闽南地区移民将福建民间歌谣曲艺、小调带到台湾,在台湾发展成为新剧种,被当地人称为“歌仔戏”。传回大陆后,定名为芗剧,成为福建五大地方剧种之一。他指出,早在1920年,台湾歌仔戏随着回乡祭祖的同胞回传到大陆。当时,很多台湾的剧团到厦漳泉地区的戏院去售票演出,由于歌仔戏偏生活化,深受民众的喜爱,在很多地方还出现了“歌仔馆”吟歌唱念,风靡一时。台湾歌仔戏中的“都马调”就是上世纪40年代福建戏曲传入台湾的曲调改良的,那是两岸隔绝之前戏曲最后交流的“一抹余影。”
随着大陆实施对外改革开放,两岸歌仔戏的交流随着文化交流而日益频繁。1990年,台湾明华园剧团代表台湾参与亚运会北京演出,成为两岸隔绝后传统戏曲的“破冰之旅”, 大陆年轻观众第一次真切地见到台湾歌仔戏。1993年,台湾一心歌仔戏剧团应邀到福建参与戏曲汇演,成为两岸隔绝后,台湾歌仔戏首次到福建展演。
此后,闽台歌仔戏的交流互动由单向过渡到双向。闽南师范大学现已与台湾成功大学、金门大学、元智大学等台湾高校进行戏曲学术研究、教师互聘、资料建设、成果出版等方面的合作,同时引进台湾博士施沛琳等一批专家教授戏曲。目前,该校图书馆珍藏了近800部芗剧(歌仔戏)剧作与芗剧音像制品。
在1995年台湾举办的首次“两岸歌仔戏学术研讨会”中,漳州市国家一级作曲家陈彬与台湾演员共同创作的《李娃传》成为两岸首次合作制作的演出。蔡欣欣教授认为,该次合作把闽南音乐设计理念带到了台湾,促进了与歌仔戏的融合。
2001年,“百年歌仔研讨会”在台湾宜兰开幕,在福建厦门闭幕,进一步延伸了两岸歌仔戏交流。蔡欣欣教授表示,民间交流是歌仔戏传唱的关键,歌仔戏也为闽台文化融合打造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