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燿德:早逝的天才有着何其旺盛的创造力(兼推荐《终端机》)
试图从林燿德去世的1996年1月8日倒推当年获悉他离世时的情景确乎已不可能,但当年英年早逝的林燿德确实引发过两岸先锋诗界的一片唏嘘。林燿德病逝时年仅34岁,网络并未告知我们他因何病而逝,我心里的暗暗猜疑是“脑溢血”,看看林燿德短暂一生创作的论述8册,诗集7册,散文集4册,小说7册,剧本2册,总28册,产量真是惊人,可以想象他是如何透支自己的智力和体力,燎原在《海子评传》中以荷尔德林用脑过度导致的精神分裂来类比海子最后出现的类似症状——海子后期诗作中桃花灿烂、劈开太阳头盖骨等意象即为分裂的表征。我于是也有了把林燿德与荷尔德林和海子类比的潜意识,和海子一样,林燿德的一生也是天才的一生,所有短命而有高质量作品的艺术家都可归之为天才。
林燿德本名林耀德,大陆的很多选本及网站还是用他的本名林耀德,较之以“耀”,“燿”更暴烈,更有勃勃燃烧的生命形态,于是我想当然地认为林燿德必是一副愤青的面孔,消瘦、长发,墨镜。但当我百度他,从网络上走下来的居然是一个圆脸大眼方框眼镜的白面儒雅书生,我不禁有些吃惊,当然,相片只是表象,真实的林燿德性情如何我是不知道的。
林燿德原籍厦门,出生于台北。祖父林振成曾任台湾省府政务官暨行政院顾问,父亲林瑞翰为公立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显然是书香门第之家。林燿德所受的教育自然也不含糊,这些,都使他的早慧成为可能。就读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时即加入以温瑞安、方娥真等马来西亚学生为主要成员的神州诗社,并且开始创作,期间在《三三集刊》发表诗及散文。
我特意查了一下《三三集刊》,这是成立于1977年的台湾文学团体,发起人与最初成员为朱天文、朱天心、马叙礼、谢材俊、丁亚民、仙枝等。成员年龄相对年轻。两个三,前者指的是三民主义的三,后者则是三位一体的三。《三三集刊》成员深受胡兰成与张爱玲影响,文学性极强。林燿德高中即能在此发表作品,可见他作品的成熟度。
1995年林燿德曾采访过著名导演王家卫,说是采访,其实类似对话,两人的对话涉及面极广,无论电影、阅读、古典、西方,林燿德均有精彩的表述。林燿德自述童年有一个“很惨痛”的经验,那就是在父母的逼迫下背完《论语》,一直丧失了背诵的能力。我想林燿德在谈到这节时一定脸含微笑,所谓惨痛,又何曾不是幸福。中国古代私塾教育赐予学童最大的福分就是这种“背功”,小小年纪理解了要背,不理解也要背,生生地就这样把个四书五经给背完,终于成就一个人终身受益的童子功,这就是中国传统私塾教育的伟大之处。从旧文化里走出的一代人譬如鲁迅譬如胡适,哪个不是享用了这种强行灌输的古典文学之妙?可恨当代教育,让孩童在记忆力最好的幼儿园时代学的是最简单的“爸爸的爸爸叫爷爷”,生生地浪费了大好的背诵天赋。也许正是这一部镌刻进童稚之心的《论语》开启了林燿德的心智也未可知。
在与王家卫的对话中林燿德甚至建议王家卫可以看看《晋书》,尤其五胡乱华的凄艳历史,他认为,那段历史充满神奇魔幻的色彩,林燿德说,唐代编撰的《晋书》其实是用唐人的世界观来重新阅读晋代,他特别谈及《晋书》中的复仇人物,苻坚的族孙苻登。在对林燿德的阅读中我不禁会循着他的视野来到他所关注的对象,《晋书》也许会成为我的下一本读物。
和大陆大多数读者一样,林燿德也很推崇鲁迅,最推崇的鲁迅作品是《朝花夕拾》,认为这本书“很受冷落”,我想这应该是在台湾的状况,大陆读者对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不陌生的,尽管如此,经由林燿德如此肯定,我还是想重新读读《朝花夕拾》。人的这种阅读心理有点类似吃饭,总觉得别人吃的才好吃。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