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峡瞭望  >   2016年第1-2期

兰曲钗:畲家服饰代表着畲家文化

2016年03月18日 11:16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一个土生土长在福建罗源县松山镇竹里村的畲族村民兰曲钗,是一位名闻遐迩的畲族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他于1964年在竹里村出生,13岁开始跟随当地著名裁缝的父亲学习制作畲家服饰,如今,他已经成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畲族传统服饰)代表性传承人。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畲族民众已经逐渐汉化,穿着畲族服饰的人越来越少,以致畲族服饰濒临消亡。但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包容多民族的国家,他不仅要传承畲族服饰的制作,而且还要培养徒弟,让本民族服饰制作祖祖代代传下去。因为,它毕竟代表着畲家文化。

  制作畲族服饰是传承畲民族的文化

  畲家妇女穿着的凤凰服,是畲族服饰中最艳丽的艺术品,只有小学文化的兰曲钗不善言辞,但近40年的畲族服饰制作经历,赋予了他一双能缝善绣的巧手。压边、穿线、剪裁,几分钟工夫,红白相间的蚕丝布就与圆筒状的银牌组合成头冠,“凤凰头”造型呼之欲出。

  制作畲族服饰是精细活,继承传统,提升修边、纳沿、手工刺绣的技艺,一点都不得马虎。衣物上手绣的花纹,是兰曲钗最得意之作,尤其是造型各异的凤凰“图腾”,五彩斑斓、惟妙惟肖。拿在手上细细端详,线头缜密,着色清晰。与其说“绣”,不如说是“绘”出来的。他要让姑娘穿上五彩衣,就像一只即将起飞的凤凰。

  一套“凤凰装”,由凤冠、花边衫、彩带、拦腰、花鞋五件组成。凤凰装以黑色和青色为主调,显出庄严朴实、凝重深沉,在装饰上却用色艳丽浓烈的图案形成浓烈鲜明的对比,视觉上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感。

  畲族女子的“凤凰装”随着年龄的不同,有严格的区分。分为“小凤凰装”、“大凤凰装”和“老凤凰装”3种。以罗源为例,未婚的畲族女子穿“小凤凰”,头上带着头圈。已婚的妇女穿”大凤凰“,红头绳扎的长辫高盘于头顶,象征着凤冠。老年妇女穿着“老凤凰”,头髻较低,衣服和腰带的颜色单一,体现庄重、沉稳。

  和华丽的女装不同,福建各地畲族男装大多相同,均是蓝、褐色的麻布短衫(畲族人称“短服”)。长袖宽襟,衣长较短,样式简单其上可绣少量图案。天热时则只穿“短服”,冬季“短服”外套穿“褐衣”。”褐衣“与马甲类似,没有袖子,肩部狭窄,领口宽圆,胸前镶布扣五枚,这种装束被称为“短服褐衣”。

  福建是畲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同时也是汉化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有着女性崇拜的畲族最有特色的民族服饰“凤凰装”,正在面临消失的危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民们不论下地种田,还是吃饭串门都穿着畲服。30多年过去了,有些人把这些衣服穿破了,有些转送他人,少数的则压在箱底,留作死后寿衣之用。没有新衣增补,畲服年复一年的减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畲民族的服饰在经济发展中不断被汉化,族里的年轻人为了和“时髦接轨,已经不穿畲服。逢年过节,在外地打工的年轻畲民回乡探亲时,想到的也是为父母带几套时髦的服装,没有人会想起再给父母做两套畲族服饰了。

  兰曲钗告诉记者,畲服的消逝,不仅仅是其服装形式的消失,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流失。畲服在其诞生地,唏嘘成为异邦。或许不久的将来,族内的年轻人已不知道畲服的模样,只剩下族人传下的古老故事。为此,他认为,畲族传统的服饰的制作和传承显得特别重要。他不希望这种代表畲族文化的民族服饰在他眼前消逝,他要为传承本民族服饰艺术作出努力。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相关阅读:

台湾特产礼品选购
到台湾游玩,给亲戚朋友们带点“伴手礼”是少不了的差事。那台湾到底有哪些比较出
台湾十大美食小吃
台湾小吃闻名世界,散落在民间的小吃成千上万,“十大小吃”是一种传统的称法,因为它
台中特产——凤梨
凤梨酥早在三国时代就有了,但却是到60年前在台中市经过创新,才成为今日的凤梨酥
同安封肉
  闽南同安县“封肉”。在当地颇有名气,每当人们办喜事或建新房,举办筵席,都忘不
三明美食之旅
三明美食之旅:沙县小吃、永安小吃、竹笋特产、擂茶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