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艺术要有奉献精神
2008年兰曲钗成为福建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后,他的名气越来越大,不仅在闽东家喻户晓,而且在全国少数民族间传扬。因此,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制畲服的数量越来越多。他告诉记者,来订制服饰的大部分都希望能看到是原始的传统艺术,但仅一件女装外套手工缝制花边,就要整整两天。兰曲钗做事情最讲究信用,他说,一般前来订做服饰的都是急用,有的是赶婚期穿,有的是老人赶生日喜庆穿,所以都不能误。为能做到及时交货,他会连续几天几夜没合眼,一定会在定期内把服饰交到客户手中。他表示,要保证让客户洋溢着喜气取走服饰,不能让客户有一点皱眉或流露出不高兴的样子。经他缝制的畲家衣裳,不仅花边的款式新颖,色彩也更加丰富,整套服装还能长期保持挺括不起皱。
现在兰曲钗是闽东地区畲族聚集地宁德、福安一带畲族传统服饰制作最精美的传人,来自北京、厦门及福建省各地的畲族服饰都有找他定做。他绣出的花纹很有讲究,象围兜的四个角的花都不一样,每一角的花纹都有四种花(桃、桔、佛手、蝴蝶呈白露、莲花等),左右对称,中间是一个双喜字。一般一条小围兜从绣到制作结束要两天,衣服、围裙、围兜、腰带整套要7天。1年下来,包括加班加点,也只能做85套服饰。一般一套衣服要5—700元不等。辛苦1个月收入大概也只有2000多元。他的儿子在家帮工,辛苦1个月还嫌不到2000元,而他到外地打工1个月收入在到3000多元。
福建省畲族聚集地除了罗源,还集中地分布在闽东的福安、霞浦、福鼎和宁德市的蕉城等地,各地的畲服各有风格特色而自成流派。其中宁德畲服风格较为古朴、传统,当地人称之“西路服饰”。罗源服饰较为华丽,称之“东路服饰”。2008年6月,罗源畲族服饰正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于制作畲族服饰这种精细活,既累收入又不高,所以年轻人根本不想从事这种工艺。兰曲钗的儿子兰银才也是从小跟随他身边学习制作畲族服饰,尽管他已经学会了这门手艺,而且某些方面右能做得还比他好,由于这种累活收入不高,为此,他宁愿到城里去迫切要打工赚钱钱。只要放假时才会回家帮助父亲做些活。
原来村里有女孩要出嫁时,喜娘总要为畲族媳妇梳最传统最有代表性的畲族妇女的“凤凰头”。族人认为,畲家妇女不仅要穿凤凰装,而且必须梳凤凰髻。由于凤凰髻的梳理十分费时,随着畲乡女孩外出读书、工作,受时代潮流影响,一个个都被汉化,她们也不再着凤凰装了。山乡的巨变,使代表服饰艺术的畲族文化受到了猛烈的冲击。
记者在兰曲钗的店里看到,除了墙壁上悬挂的各式畲服,案台上还堆放的各色布匹,更引人注目的是屋内陈列的各种奖牌,显示主人并不是普通的乡间裁缝。兰曲钗在2008年被选为畲服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后,这里也成了畲族服饰传承示范基地。
随着传统艺术受到政府的重视,畲族服饰的艺术也得到了传承。兰曲钗告诉记者,他原先一直担心这种畲族服饰后继无人,现在这种担心已经不必要了,因为还是有喜欢畲服艺术的年轻人找上门来学艺让他感到了欣慰。他说,现在他在店里招收了4个徒弟,尤其是他儿子因为从小受到畲族服饰艺术的熏陶,并且他亲自手把手教会了他各种精细活,现在儿子已学会这门手艺。因为儿子年轻有灵性,且勤奋好学,头脑录活,现在拿起绣针,绣得比他还好。
现在兰曲钗的儿子蓝银才已经从城里回到家里和父亲一起守着这门祖辈传下的手艺,尽管这种活累,而且收入不高,但他并不后悔。他表示,身为畲族子孙,既然这门活传承到他的父亲,不能到父亲这一代消失,他有责任为传承畲族服饰这门技艺做出贡献。(戈壁/文)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