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是想起陆氏老宅的“一座雕塑”。回家翻看他的照片,只觉得不可思议。他呆坐在老房子的门槛上,头戴一顶红边草帽、低着头,目不转睛地看着地面,温和俊朗的脸庞上嘴角微微上扬,好似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他久久不动,像一座雕塑,似乎只有70岁的模样。陆老师却说他已经93岁,是个非常普通的农民。可是一个常年面朝黄土背对天的农民怎么养成如此文雅的气质呢?看老人的打扮,一身衣裤十分整洁,尤其白衬衫和白袜子洗得发白闪亮,,一根上好的拐杖斜靠在他身上。如果没有贤子贤孙的良好照顾,老人如何可以颐享天年呢?民风淳朴、人性淳厚可见是事实。
街上的市声、陌上的万籁,此刻静悄悄地藏在夕阳的余晖中,待最后一道光亮退进了高深宅院里,月亮一点一点地抹上了窗棂,便有妇人做饭的声音从巷子里传来。夜静了,一切便安静了下来。站在街口,回头一看,30年前的月亮,恍惚此刻便是30年前么?如果可以把故事往回说,我便写下陆氏的《双溪记》。
在屏南,有五大著名家族分别为陆、周、张、宋、薛(此排序是随意的)。陪同我在双溪镇采访的便是陆氏家族后人,也是双溪镇知名的地方史专家。他一路引领着我来到了陆氏宗祠门口。陆氏宗祠规模壮观宏大,宗祠门外的老池塘、高高耸立的旧旗杆,四周紧密排列有序的陆氏大宅院,这一切景物在夕阳的沐浴下闪闪发光。说起陆氏到此扎根安寨,月亮便要倒退千年之外了。这关系着宁德市屏南县的发源史。
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黄巢起义期间,原籍长安的陆氏宗先噩公,任建州古田县令。当时古田县归候官(福州)管辖。陆噩公居住于福州三坊七巷,因政局动荡无法返籍,便于五代后梁末帝乾化三年(913年),携家带口沿茶盐古道一路避难至屏南县双溪镇。屏南属群山环抱的山间盆地,北依鹫峰山脉的翠屏山,东西山山相连如孔雀开屏,南有双溪(宁德霍童溪上游源头)自东西依山缓流交汇,因此得“双溪”之名。双溪水甘土肥、青树翠蔓、宅幽势阻,纵使战乱频繁,也易守难攻,正适合肇基拓殖、繁衍裔孙。陆噩公成为双溪即屏南的开基始祖,至今约一千一百年。
其后,双溪属吴越彰武节度使(福州),宋属武军节度使福州府,元属福建中书行省福州路,明属福建布政使司福州府,清属福州面政使司福州府(闽海道)。县境隶辖变化多在浙南永嘉府(温州)与福州府之间。1735年,闽浙总督郝玉麟因古田县“辖区辽阔,政务鞭长莫及”而呈请朝廷分治,雍正帝准许分县,择屏山之南双溪置县,并赐名“屏南”。次年,首任知县沈钟领旨破土新建县衙、城墙、街道等基础设施,筹建社稷坛、义学等,从此双溪成为屏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闽越文化和中原文化的缓冲地区。建县至1951年的215年间,共产生115个县长。
当时的屏南县虽小,却具备了一个县城该有的格局。官衙的右面是文庙,学堂在文庙附近,城隍庙位于官衙左面,还有关帝庙、朱祠位于城隍庙附近,临水殿则建于双溪岸边,还有三个祠堂、四个城门、五栋老宅。这样一座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古镇,却是村落式的小城,两个小时可步行慢绕一圈。这些老建筑按照当时建县规格、当地风水排列得整齐有序,周围景色宜人。每座建筑内都包藏着丰厚精彩的天地传说,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我最感兴趣的是这里的小学迄今已有278年的历史,历经不同时代的变化,那官办的学堂大门依然不变,只是已被弃用,荒草与青苔爬满阶梯,如一幅禅意的画。这所官办学堂最早叫作双溪讲堂;戊戌变法期间,更名为双溪高等小学;民国时期,南洋著名华侨胡文虎捐资在此修建文虎小学。学堂的建筑格局也如土楼一般。外面是两层方形的土楼作为教室,中间是天井。建成50年后由于土楼教室规模太小而被拆除。今天的双溪中心小学是双溪镇的唯一一所小学,我来时正值学生放学。看到我往长期关闭的文庙里走去,学生们簇拥而来,欢天喜地地跑进去观看。文庙已破落不堪,荒草凄凄附于这里的池塘和石桥上。沉重的石碑忧伤地讲述着它的辉煌历史、这里的人杰地灵。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