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有五大豪门望族,分别为陆、周、宋、薛、张。这几大户人家都家学深厚、名人辈出。其老建筑乃闽东独树一帜的明清杠梁式大户宅院的建筑典型。作为本地家族历史最悠久的陆氏,家族名人中除了著名的陆噩公,还出过陆瀛(后周大理寺评事)、校书官陆承厚、画家陆仲渊。陆仲渊曾陪同叶飞将军参观陆氏祠堂。登上祠堂魁星楼,但见众山环城,双溪如练,叶飞情不自禁称赞:“好地方!”历经千年风雨,陆氏宗祠岿然不动,成为古城双溪的一大景观。后来陆氏家族以经营药材为生。由于家产丰盈,建于清道光年间的陆宅为清代典型的前店后宅的建筑格局,历经300年风雨依旧巍然耸立。老宅下堂题着“客去茶香留舌本,夜来诗文藏胸中”,可见陆氏十分注重文化修养,深知市侩之气污浊人心家运,无法光耀门楣。
夕阳轻轻地踏在双溪古街的鹅卵石道上,一路蜿蜒蛇行,影拓墙上,明灭的气息游动其中,仿佛那历史翻卷的云烟,令我轻扣周宅门环的动作也不敢有半点浮躁之气,只觉得那门前的一棵老树也如一位通材达识的老者、一尊千年的守护门神。和双溪的其他四家望族不同在于,周家有两座豪华的老宅毗邻而居,相比别家更显富贵之势。周家主人曾是双溪商界元老,也是“六合春”茶庄创始人。建造的两座住宅直观地反映了双溪古镇民居的特色,也见证了双溪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仰望宋宅门楣,这座同样始建于道光年间的老宅,门楣上“文魁”的牌匾上见证着宋宅曾经的风光,上面列有清朝四位高中乡试贡元、进士、举人的学子。书香门第、功名显赫让宋宅成为双溪镇深厚文化底蕴的名家。
另有两大豪门是古镇的骄傲。一是薛家,薛文潮为清乾隆年间台湾守备。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5月在与荷寇的战斗中不幸遭潜寇镖击阵亡,时年36岁。同年8月被追封为广威将军,旌表忠烈敕赐国祭礼葬,入祀台湾昭忠烈祠。二是张家的张渊澜,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20岁的他赴京应试,获殿试三甲六十三名武进士,被钦点为山西中营守备。张渊澜以母亲年迈守节,不能远赴外职,遂奏请留任本省中营守备,后又因母亲年高需尽孝而婉推辞官未就。这期间张渊澜还奏请光绪帝赐准“孝节坊”石刻一座,竖立于县城南门(承柱门)外。坊联刻书“和凡训子母兼父,修髓奉亲媳代儿”。张渊澜对母亲的仁孝,成了双溪的孝行美谈。由于善于处理民间纠纷事务,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呼为“张老师”即县衙外的县太爷。
陆老师陪我来到街口的一座拱形门洞下,上面写着“旧城风貌”四个大字,两边的对联因风雨的洗涮,字迹模糊难以辨认。自双溪立县开始,此地就是连接闽东北的交通要道,成为四里八乡货物的集散地。所以,当地的商业繁荣发达,临街房子悉数作为商铺店面。五六米宽的街道一边多是单间单层或双层的木质房,另一边则是高矮不一的两层楼的土房。房子的外墙已袒露出黄土的本质,风霜满面却益发给人一种安全感了。当时的建筑真牢靠呀。如果我也有一座可以居住两百年的老房子该多好呀!
穿行在这条位于镇中心的后街上,据说这是双溪最繁华的商业街,如福州三坊七巷的南后街一般,一百多米长的后街上商铺林立,一百多年的老字号有68家,店铺分别经营粉干、面包糕点、豆腐、香烛、彩灯、茶叶、中药铺、打制金银铜铁等。走过那么多的小县老城,我第一次在双溪古镇看到了最古老的店柜。沿街的店铺口摆着一张四方形的木柜,长高约一米,宽约50公分。木柜上的大木条白天作柜台,晚上则用来做值夜的床板。柜身一半在店里一半在店门外。整条巷子皆如此,沿着一条弧线整齐地划去。傍晚,一只狗散步在已经踩得圆滑的蛮石上,望着一个身穿蓝色布衫的老人弯着腰在小心地擦拭木柜,洗街的水和夕阳余晖一起洒落在地,多美呀!许多沿街人家已经不作生意了,但是门口依然保留着大柜台。一户人家的柜台上摆着七八盆开得茂盛的兰花,挺着生意盎然的细长绿叶,背景是那洗得发白洁净的人家。那人温和的笑容和古旧的摆设一样质朴感人。一位在数桃子的老奶奶见我们走来,便抱出一些桃子请我们吃,生怕不够,还要多塞几个来。在今天的繁华都市,你曾遇到这样的人和事么?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