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峡瞭望  >   2016年第6期

工匠精神三题

2016年07月26日 16:22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时代发展需要“工匠精神”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陡然升温,是切合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需,是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伦理之基,因而成为中国发展语境中的一个热词,成为时代发展需要的一种精神。

  “工匠精神”出自制造业,每一提及让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瑞士的手表、德国的汽车、日本的智能马桶盖和电饭煲……那什么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追求完美、精益求精。为了把99%提高到99.99%,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截止2012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这是一种偶然吗?长寿企业的秘诀是什么呢?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揭秘”:“企业家要像匠人那样,手拿放大镜仔细观察产品,用耳朵静听产品的‘哭泣声’。”

  工匠精神,是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曾这样描述德意志人民的性格:“我们必须严肃认真地对待一切事物,切切不可容忍半点轻率和漫不经心的态度。”正是这种严谨认真的民族性格,让“德国制造”成为品质的代名词。

  工匠精神,是爱岗敬业、踏实坚守。一位瑞士钟表匠曾经说过:“一个钟表匠在不满和愤懑中,要想圆满地完成制作钟表的1200道工序,是不可能的;在对抗和憎恨中,要精确地磨锉出一块钟表所需要的254个零件,更是比登天还难。”正如他所说,制表匠的工作繁琐而枯燥,如果没有高度的耐心和专业、敬业的精神,是不可能完成的。

  其实,“工匠精神”并非舶来品,同样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尚书?大禹谟》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到《庄子》中的“庖丁解牛”的故事;从商周时期即有“百工”之盛,到鲁班为代表的工匠文化成为民间信仰的组成部分,都体现了传统文化对“工匠精神”的认同与尊重。

  古人说的“匠心”,就是一种追求、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是耐得住寂寞的承诺。我们古代的长城、青铜器、瓷器、丝绸等,无不是工匠怀着一颗充满敬畏的心创造或制作出来的。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这样千锤百炼的成果数不胜数。日前读到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先生的文章,他说,“工”字早在殷墟甲骨卜辞中就已经出现过。《周官》与《春秋左传》记载周王朝与诸侯都设有掌管营造的机构。无数的名工巧匠为我们留下了那么多宏伟的建筑,但却很少被列入史籍,扬名于后世。到了明代工匠有严格的匠籍制度约束,并要求匠户世代为匠,以保证工匠的数量及技艺的传承。才缔造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故宫才成为遗世独立的世界文化遗产。历史上故宫曾有过三次大修,正是这三次大修分别成就了三代工匠,也造就了故宫的大匠精神。

  当下“工匠精神”的缺失,固然与教育体制,与国内“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有关;也与不少企业在发展目标、生产动力上过于功利,不重视职业技能的培训和提高有关;还与浮躁的社会风气有关。而德国只有近一半的中学生选择上大学之路,一半多的中学生会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其中包含不少成绩优异的中学生。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制造业工人数量在5000万人左右。其中高级技工仅占2%,中级技工占24%,初级技工占74%,技工缺口达到2200万到3300万,而日本的高级技工则占32%,中级技工占43%,初级技工只有25%。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就没有一流的产业。技术工人短缺、工匠精神不再,已成为中国制造最大的短板、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一大障碍。

  我国是个制造大国,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在自然资源日渐匮乏的当下,在互联网思维“泛滥”的年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价值,不啻一种追本溯源,也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不二选择。

  大国匠心、卓越品质,是一种制造业的耐心,更是一种发展的信心。诚然,时代发展需要“工匠精神”,并不是让我们每个人都去做工匠,“工匠精神”也决不仅限于制造业,专注、敬业、执着、精益求精、注重细节,是每一个行业都需要的精神品质。一个拥有“工匠精神”的人,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功利,多一份坚韧执著,在自己专攻的领域取得令人尊敬的成果。而一个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将赢得持久发展的强大动力,以昂扬的姿态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相关阅读:

台湾特产礼品选购
到台湾游玩,给亲戚朋友们带点“伴手礼”是少不了的差事。那台湾到底有哪些比较出
台湾十大美食小吃
台湾小吃闻名世界,散落在民间的小吃成千上万,“十大小吃”是一种传统的称法,因为它
台中特产——凤梨
凤梨酥早在三国时代就有了,但却是到60年前在台中市经过创新,才成为今日的凤梨酥
同安封肉
  闽南同安县“封肉”。在当地颇有名气,每当人们办喜事或建新房,举办筵席,都忘不
三明美食之旅
三明美食之旅:沙县小吃、永安小吃、竹笋特产、擂茶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