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江就会有渡口。
如果溯源,漳州华安新圩古渡口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唐朝,历经宋、明、清年间。历史悠久,固然是其价值的体现,但是,它还需要承载。关于它文字记载有,明朝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此登舟游览九龙江北溪;清光绪十四年(1888 年)漳州府于此立碑,题为“钦加二品卫署理福建等外都监运使司监法道加十级纪录十次司徒”。仅此而已,至于历史的遗存,只留下台阶上的花岗岩石板。
石头无言,怎记得岁月沧桑、人事更替?置身渡口,却觉得时空转换、恍如隔世。
渡口现有的模样,是1918年改建投入使用的,解放后还在这里设立“漳州港务局新圩港务站”。
当现代陆路交通兴起之后,古渡口的运输功能几近丧失;但随着乡村游的兴起,古渡口再度纳入了现代人开发的视野。当地政府2013年年初投资1600多万元重新修复新圩古渡口,不光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需要,更是感念它在历史上的作用。
在修复古渡口时,特立有代表性的三尊雕像:第一尊是一家人拉纤的情景,古渡口位于九龙江的上游北溪,在华安县过境全长107公里,这在九龙江流域绝无仅有。这固然表明亲水之便捷,同时也表明生活之艰辛;第二尊是打鱼的情景,渔具上停着两只鱼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世世代代,靠江吃江,捕鱼为生;第三尊是远行的情景,一个身穿长衫手提皮箱的小伙子,走向远方。华安县有旅居海外的港澳侨台同胞70多万人,他们的先辈大都是从古渡口漂洋过海的。
在先民远涉重洋的同时,也带去艺术的瑰宝、中国名瓷的代表——米黄釉器皿——“漳窑”。华安县东溪窑不仅是明清时期漳州地区最大的窑口,而且是福建省最早烧制青花瓷的窑址之一。故此,东溪窑遗址2006年5月被列为第六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6月1日,来自福州和漳州的文物专家莅临新圩古渡口,对华安县申报的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考评。价值不光取决于历史,还取决于它的作用。
因为东溪窑,新圩渡口成为了东南沿海外销瓷的一个重要码头遗址;因为新圩渡口,东溪窑由此进入海上丝绸之路,声名远播。
瓷器,是华夏民族引以为傲的文明符号。四百多年前,通过丝绸之路,瓷器成为联系中国和世界的纽带。据专家考证,“瓷器之路”与今天的“一带一路”基本重合;千百年以来,在一带一路上,瓷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无怪乎,“china”不仅成了瓷器的英文名字,而且成了中国的英文名称,成了中华文化的伟大符号——“以瓷器为国名的国家,世界独此一家!”
当“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业已成为世界繁荣发展、人类美美与共的时代选择。华安县委、县政府不失时机地积极作为,从小切口融入大格局,不仅将东溪窑和新圩古渡口纳入文化遗产点联袂申报海丝世遗,而且将新圩古渡口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2016年12月成立新圩古渡口与历史街区文物保护领导小组,启动申报工程。
2017年11月中旬,福建省文化厅、省文物局公示了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推荐名单,华安县有四处榜上有名,新圩渡建筑群名列其中。
不难发现,与申报时的名称并不一致,由“新圩古渡口”变为“新圩渡建筑群”,这不只是外延的扩大,更是内涵的拓展。
新圩由于“五天一圩”的习俗,形成了市场、形成了古街,在闽南特有的“竹竿厝”,依序排列有旅馆、米店、钟表店、食杂店、饭店、回生药铺、布店、打铁店、茶水店、裁缝店、陶瓷农产品铺、香纸铺、竹器草席铺、盐馆等。
从古渡口徜徉到古街,让人感受到时光的古韵之美、建筑的苍凉之韵,滋生出“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省文保单位从一个古渡口拓展到整个建筑群,这是专家的视角,古渡口与古村落相辅相成,有古村落才会有古渡口的人气,没有古渡口也就没有古村落的形成。
保留古厝风情,就是保留寄托乡愁的记忆。保护渡口、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