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峡瞭望  >   2018年第4期

新圩古渡口的时空转换

2018年08月13日 10:55 来源:福建省台办 字号:       转发 打印
  
  1984年3月6日,一位领导同志来到新圩古渡口。他依台阶而下又转身而上,盘恒少许,发现唯一留有记忆的是渡口边上的古榕树。转身询问身边的工作人员,这渡口不是有两棵古榕树么?
  华安县陪同的工作人员不由一怔,这位领导怎么对这里这么熟悉?
  不容多想,连忙回答,有一棵前些年枯死了。
  仅存一棵是典型的闽南小叶榕,没有气根,郁郁葱葱,据说树龄已有200多年,见证了古渡口的变迁。
  这位领导似乎并不在意古榕树的存亡,他一手搭着古榕树,眯着双眼远眺九龙江,沉吟半晌,抚今追昔,思绪万千,勾起他内心深处的记忆······
  1933年,15岁的他随母亲从连城转辗反侧,沿漳平来到新圩古渡口,在一个丝绸老板和一个小伙计接应下,上船顺江而下,驶向月港、厦门、上海,并最终走向革命旅程。
  也许触景生情,也许感慨万千,他在古渡口情不自禁地给身边人讲述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路颠簸,抵达上海,一家人团聚在维尔蒙路上。两个月后,他便去南京念书。读书期间,参加了共产党。抗战爆发后,他以流亡学生的身份,到过武汉、桂林。后在李克农、廖承志的帮助和安排下,他由香港辗转到苏北盐阜地区,在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的直接领导下,从事民运工作,并任阜东县(今滨海县)三坝区党书记。从此,他与父母失去了联系。
  解放后,他和他的父母都在相互寻找,未有结果。这是因为他和他的父亲在白区读书和工作时都改了名字,尤其是他的父亲“梁明德”,不但改了名,还换了姓。
  建国初期,在北京中央国家机关工作的梁明德,委托当年一起在上海搞地下工作的老战友、时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曾希圣,代为在华东一带寻找他的儿子。曾希圣找了一年也没有发现梁明德儿子的任何线索,他便将任务交给闽西人的团省委书记。
  无巧不成书。曾希圣曾率一个工作组下乡蹲点整社,团委书记也是工作组成员之一,正好与曾希圣同住一户农家。晚饭后两人聊天,曾希圣近距离发现团委书记颇像一个人,当年,“梁明德”的妻小在维尔蒙路安置后,他常扮作一个姓胡的商人跟“梁明德”谈“生意”。他的儿子讨人喜欢,每次见面总亲热地叫他“胡叔叔”,给他搬椅子、递茶。当然,他每次登门也少不了带些糖果点心。经过几个细节的询问核实,曾希圣不由分说地哈哈大笑,对团委书记说:“你仔细看看我像不像那个‘胡叔叔’?”
  团委书记猛然忆起,脱口而出:“胡叔叔!”便一把搂住曾希圣,热泪夺眶而出。随后,他终于找到了与自己离散了20多年的父母亲。
  这个深情讲述故事的领导同志,就是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他的父亲是闽西最早的共产党员项与年。
  项南是莅临华安县视察指导工作时,顺道寻访了新圩古渡口。在华安视察工作期间,题写了“林山竹海”。这是华安县的资源禀赋,也是华安县的潜力所在。
  华安县这些年立足实际,念好茶、林、竹“三字经”,秉持的也是项南老书记的理念。窥斑见豹,仅以古渡口及周边老街进行了保护性修建为例,彰显了华安县的生态建设。以水为脉,建设沿江木栈道、观江台,九龙江北溪美景一览无余;以绿为韵,利用原有生态条件,建设湿地公园,打造休闲健身天然森林氧吧;以史为魂,建设新圩古渡文史馆,对古渡口文化进行挖掘,再现水车、雕塑、古渡口标志等景观,“修旧如旧”呈现古渡口昔日繁华场景。
  站在古渡口上,更能体会斗转星移、物是人非的沧桑!人活一世,行旅一程。在匆匆的旅程中要回望当初的出发地,想一想为了什么而出发,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人的一生会有许多驿站,如果有机会回到起点收获的不止是怀旧,而是初心。“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走得向多远的未来。” 
  “述往事,思来者。”项南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他1981年1月到任,1986年春离任,在福建主政5年,福建的经济增长率从全国第21位快速上升到第3位。靠的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敢为人先,在改革开放上开创了许多个“第一”:支持中外合资设立第一家福日电视机厂、引进第一家外资银行、最早提出为海外侨领胡文虎先生平反、第一个向国外借贷筹建厦门机场、率先为国有企业“松绑”放权、第一个提出将特区面积扩大到全岛……,是这些大破大立的改革业绩,才使得福建从偏于东南一隅变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项南诞辰百年。温故知新,继往开来,愈加感到项南当年的改革精神之可贵。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要将改革进行到底,有必要借古渡口缅怀项南,汲取改革的政治勇气和智慧,进一步激发对改革的担当。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相关阅读:

台湾特产礼品选购
到台湾游玩,给亲戚朋友们带点“伴手礼”是少不了的差事。那台湾到底有哪些比较出
台湾十大美食小吃
台湾小吃闻名世界,散落在民间的小吃成千上万,“十大小吃”是一种传统的称法,因为它
台中特产——凤梨
凤梨酥早在三国时代就有了,但却是到60年前在台中市经过创新,才成为今日的凤梨酥
同安封肉
  闽南同安县“封肉”。在当地颇有名气,每当人们办喜事或建新房,举办筵席,都忘不
三明美食之旅
三明美食之旅:沙县小吃、永安小吃、竹笋特产、擂茶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