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1998年10月28日,时值深秋,闽南的秋天既不萧瑟,也不寒冷;但却有着秋天的共性:云淡风清,秋高气爽。浓浓的秋意,浓浓的乡情。古渡口那一天恍如过年,甚至比过年还要热闹。当地群众人头攒动,争先恐后,齐挨挨分立古街两边,一睹汤晓丹、孙道临、秦怡等电影明星的风采。
时年80岁的汤晓丹那天特别兴奋,向乡亲们挥手致意,指着渡口向两位同道介绍,我当年就是从这里走向厦门、走向上海的。
汤晓丹1910年出生在华安县,6岁随母去印尼寻父,10岁随父母从印尼回到了家乡。1928年考入厦门集美,后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开除学籍。1929年只身闯荡上海,开启艰难跋涉的艺术人生。
1989年10月16日至30日,“汤晓丹电影艺术研讨会”,先后在上海和福建的漳州市、华安县举行。汤晓丹享有“银幕将军”、“中国战争电影之父”等荣誉,其代表作有《南征北战》《红日》《渡江侦察记》《南昌起义》等。
利用办影展的机会,汤晓丹回到华安县仙都镇云山村省亲。当然,他还专门来到念兹在兹、何曾或忘的新圩古渡口。
汤晓丹是一生从未侧身行伍的布衣导演,却被业界冠以“银幕将军”的美誉。其中《渡江侦察记》在全国上映周期长达半年之久,据当年的统计,观众人数达1700多万人次,创下了1954年国产片的最高观影纪录。
成功的因素固然有很多,是否与他的渡江经历有关系?他一生渡过多少次江?恐怕连他自己都说不上来,但年轻时从新圩古渡口渡江,从此走向革命艺术生涯,却深深地镌刻在内心,甚至可以说是魂牵梦萦……
2012年1月21日汤晓丹102岁仙逝,难能可贵的是,次子汤沐海2012年12月16日从瑞士乘飞机回到福建,首次踏上故乡华安县的土地。在这次回乡之旅中,汤沐海也特地来到新圩古渡口,与其说是寻访父亲的足迹,不如说是从生命原点追思父亲的记忆。
当汤沐海走进仙都镇云山村,就萌生了办音乐会回馈父老乡亲的念头。几经磨合,2017年1月9日,一场名为“海丝之路·福建华安”土楼新年音乐会,在世界文化遗产地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在具有300年历史的“神州第一圆楼”二宜楼内震撼上演,开启了东方建筑与西洋乐器的史无前例的对话。
这场音乐会突破了音乐厅的惯性思维,利用二宜楼建筑声学特点,进行露天交响乐演奏,当声音在土楼内传播时遇到四周的反射,音量更强,达到卓越、立体的音响效果,堪称全国首创。
此外,这次音乐会还有一个亮点,是汤沐海的女儿汤苏珊演奏经典名作《梁祝》。她曾创下与交响乐团合作演出这部作品的演奏者最小年龄纪录。小苏珊出生在比利时,一直在国外长大,会说流利的德语、英语和韩语,当她9岁时,汤沐海将她接回国内,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在演出之余,汤沐海还带女儿参观了汤晓丹故居,重温祖辈从华安走出,一步步走向艺术殿堂。
为纪念著名艺术家汤晓丹,展示汤晓丹以及“汤氏父子”汤沐黎、汤沐海的奋斗历程和艺术成就,更好地传承艺术精神,华安县于2010年筹资在他的出生地华安县仙都镇云山村修建了汤晓丹纪念馆。故居有四间房,一间根据汤导的遗愿用于展示他生前生活用品和图片,两间展示两个儿子——国际著名画家汤沐黎、指挥家汤沐海的作品,最后一间是留给夫人蓝为洁的。汤导的骨灰,分别用两个华安玉雕成的骨灰盒,一个留在上海,另一个安放在故居。
一个人走得再远,也走不出自己的故乡。
但凡有成就的艺术家,内心都有一个精神原乡,汤晓丹是如此,汤沐海是如此,汤苏珊想必也会如此。(戎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