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钱锺书,因周岁“抓周”时抓住一本书,被长辈取名“锺书”。人如其名,他一生钟情于书,嗜书如命是一座学贯中西、记忆超群的活体图书馆。也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学理论家,一个功能强劲的搜索数据库。
性格特点:“痴气率真”
钱锺书的学术代表作《管锥编》,在 1960 至 1970 年代用古文笔记体写成,约 130 万字,论述了由先秦到唐之前的词章和义理,打通了时间、空间、语言、文化和学科的壁垒,光是引用,就引了 4000 位著作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所论除了文学之外,还兼及几乎全部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
钱锺书还对读字典、辞典有特别的兴趣,而且深得其乐,许多大部头的字典、辞典、百科全书他都读过,他还说“字典是旅途的良伴。随翻随玩,遇到几个生冷的字,还可以多记几个字的用法。更可喜的是,前人所著字典,常常记载旧时口语,表现旧时之习俗,趣味之深,不足为外人道也。”
他的藏书不多,但凡读书必做笔记,这是他在英国牛津大学时期泡图书馆养成的习惯,也是他过目不忘的原因:他留下了 5 万页中文笔记,摘记了 3000 余种中文书籍;还有 3.5 万页外文笔记,摘记了 4000 余种外文书籍。
钱锺书最大的性格特点是“痴气率真”。据黄永玉先生讲“文革”期间的某天忽然有部门通知学部要钱钟书去参加国宴。钱钟书说:“我很忙,我不去!”“这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那么,我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不!不!不!我身体很好,你看,身体很好!”
其实,钱锺书的痴气不止表现在生活中,更体现在文学研究和创作里。他在文学领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他以一种文化批判精神观照中国与世界。他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能保有一颗清醒的头脑和一份深刻的洞察力。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为此,钱锺书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
在三、四十年代里,他曾用文学作品辛辣地嘲弄了那个黑暗社会。尽管钱钟书的一生遭受过“九蒸九焙”的坎坷折磨,但是智者是不可征服的,他身上的书生痴气也没有折损半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