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泰斗陈鼓应
2018年08月29日 15:35
来源:福建省台办
字号: 小 中 大
转发
打印
情怀祖国的学者
陈鼓应是一位正直、有正义感且情怀祖国的学者,但他一生坎坷。1949年随父母赴台后,1956-1963年先后就读于台湾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师从著名哲学家方东美、殷海光。与哲学系讲师王晓波常常批评时政,主张应在校内设立民主墙并鼓励学生运动,引发台湾当局注意。
1972年,陈鼓任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员,1973年,因参与台大校园内的保钓运动,发表时论,被台当局解聘,引发了长达两年左右的著名的“台大哲学系事件”。因为当局的压力,被调动职务,并自此潜心研究老庄思想,陆续在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老庄相关研究丛书;1974年被台大不续聘。在这段时间内,他投入“党外”运动,之后又与陈婉真分别参与1978年的“中央民意”代表增补选,发表《告中国国民党宣言》,而被国民党开除党籍。
1979年,在台湾白色恐怖的年代,陈鼓应远走美国。经杜维明推荐,到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做研究工作。在美国西海岸的这座城市里,他是一名被放逐的天涯旅人,幸而还有老庄为伴。他静下心来重新修订自己的《老子注译及评价》《庄子今注今译》,这两本著作分别于1982、1983年由北京中华书局以繁体字重排出版,为他日后回祖国大陆开启了先声。
1984年,因为参与一个芝加哥大学“五四”新文化运动研究的项目,陈鼓应得以在多年之后回归大陆,搜集相关资料。后经北大教授赵宝煦推荐,获聘到北大哲学系任教,讲授尼采和老庄。从中哲组主任汤一介手中接过聘书时,他感慨万分。多年来囿于政治风波,学术空间被打压,此刻他面对的,终将是一片学术的丰饶之海。1984年前往北京大学担任哲学系教授,讲授老庄哲学。1988年,他开始提出“道家主干说”,论证老庄道学在中国哲学中的主导地位。1992年他以书代刊,个人创办了《道家文化学刊》,如今它已成为了一本颇具影响力的核心刊物。
1997年台大平反“台大哲学系事件”后,陈鼓应回到台大任教,退休后亦在台大哲学系及文化大学兼课。2003年起于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主讲《道家思想研究》科目,从2010年起至今在北京大学教授研究生课程。现为台湾大学哲学系兼任教授,文化大学专任教授。主编《道家文化研究》学刊,著有:《道家的人文精神》、《悲剧哲学家尼采》、《存在主义》、 《尼采新论》、《庄子哲学》、《老子注译及评介》、《老子今注今译》、 《庄子今注今译》、 《黄帝四经今注今译》、《老庄新论》、《易传与道家思想》、 《管子四篇诠释》、《耶稣画像》及《周易注释与研究》(与赵建伟合著)、《道家易学建构》、《管子四篇诠释》等。他的多本国学著作引起业界广泛讨论,其中《易传与道家思想》、《道家易学建构》,打破了《周易》经传属儒家经典的传统旧说,对易学的研究有很大启迪。《老子今注今译》和《庄子今注今译》是学界人手一本的工具书,是当代道家最权威版本。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