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9年5月,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147处的重要发现,福建占了6处,三明清流县赖坊村的古村落名列其中。古村落由古代街巷、公共水网结构、近百栋公共和民居建筑组成。在所有的文物古迹中,古代建筑是诠释历史最恰当的物质载体,它不仅仅是凝固的音乐,更是古代民众创造力与艺术的物化总结,是连亘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一座桥梁。
文化迷宫
赖坊地处闽西北的崇山峻岭之中,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的智慧,造就了这样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四周群山环绕,良田万顷,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距清流县城五十余公里的大丰山下、九龙湖畔的地方,是客家人聚居的山区小镇。现存明清时期古建近近百座,面积约15万平方米,古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除少部分为明代建筑外,其余多为清代建筑,且联片分布,街巷井然,可称闽西北明清村落建筑的“活化石”。房屋基本为砖木结构,以中轴线对称架构,中为厅堂,厅前为天井,两侧为边厢,整体采光通风,换气排水都能合理布局,体现了人居环境的实用与美学观念。诚然,也有例外,比如彩映庚,大门、门厅与下堂、大堂就不在一条中轴线上。
赖坊古村由来缘于传说。据赖坊赖氏族谱记载:咸淳二年(1022年),赖一郎公与其弟九郎公从沙芜出发寻找丢失的母猪,一路走来,迤逦寻至后龙山下,找到了已经产崽的母猪,见母猪和十几个猪仔个个肥硕精壮,兄弟二人好生欢喜。又见此地地脉深厚,气望轩阔,是一生聚佳地,便相约举家迁于此,卜居水东,蕃衍耕殖,世代相传至今已有30余代。至明代,赖坊已形成“居民据而为乡落,于坊里相望,室庐相接,鸡犬相闻,庶已哉”的富庶之乡。时至清代晚期,赖坊已有1500余人,除一家为黄姓外,余者皆为赖姓,血缘关系紧密且传承有序,是客家民系赖氏一门中较为完整的支脉,村中通道三辟,里弄四条,城门二通,东为魁星门,西为镇安门,村内房屋鳞次栉比。
走在那些幢幢相连,小巷纵横交错的老房子里,如同坠入了一个古老的文化迷宫中,在欣喜之中轻易地迷失。我们从一个小巷穿过另一个小巷,从一户人家走进另一户人家,所到之处,虽然家庭有贫富之差,院落大小之别,但那古民居建筑的风格却大同小异。古村落内,古街巷交错纵横,水网系统布局完整,各类古建筑按功用有序分布,集民居、宫祠、庙宇、寺庵、街道、水网、城寨为一体,这些民居建筑,设计精巧,样式独特,用料考究,工艺精湛,中原古建筑文化精髓,融入了客家先民工匠创造性构思,是明清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文化底蕴深厚,这是建筑史上的一枝奇葩,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穿行在街巷,犹如穿行于一幅古朴清新的历史画卷里。一道道相似的高门坎、厅堂、过道,却诉说着不一样的故事,或文或武或仕或商或农,无论显赫抑或卑微,留下的都是黄墙、黄壁。赖以引发人联想的是神龛上供奉着的祖像,以及黑幽幽只露着一线门隙或窗口的厢房,神秘中有悚然的悸动。房子相互独立,屋内又相连,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至今房屋外表基本保持原貌,内部保存较完整部分真可谓是步步入景,处处堪画,精雕细镂,飞金重彩,气度恢宏、古朴宽敞而又森严,有的屋内家具、用具摆设和布置,都保留着特色,古朴典雅,许多家具都是以前保留下来的,很多民居中的正厅上还悬挂着牌匾。以宗祠为中心,聚族而居,高低错落又尊卑有序。宗教、文化、商业、交通、防卫等其它附属建筑服从于村落的整体要求。形成支脉清晰、纵横交错的有机组合。在现存古民居中,有堂名第号的约30余栋。“彩映庚”“翰林第”“棠棣竞秀”“来清”“迎熏”“则荆”“慕荆”等一批诗意盎然的民居名号,涌动着墨香四溢的文化氛围。当然,还有一座没有起名的,听说主人等着一个可以光宗耀祖的后人出现来起名,一等就是无数的春夏秋冬倏忽而过。而建筑本身精美与素朴的造型,色彩与整体的形象,则来自赖坊人自信而独特的美学意念。整个民居以天井为中心,营造出“四水归堂”的格局。而建筑局部的精雕细刻,是整座建筑的华彩乐章。那些附着在影壁、石狮、石鼓、抱鼓石、须弥座、鸱吻、角兽、脊饰、门罩、梁柱、瓜柱、垂柱、叉手、漏窗、雀替、斜撑、斗拱、隔扇、檐栏、挂落、栏杆之处的砖、石、木“三雕”艺术,准确、传神,不可替代。每座古民居的大门上的石刻对联,向行人述说着它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责任编辑:福建省台港澳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