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山海大观”,还是“山海奇观”,都远远晚于太姥山的“山海大观”,仅就摩崖石刻的风化程度即可验明。据白荣敏副主任推测,这方“山海大观”摩崖至迟是宋代所刻,有人认为是唐代金州刺史林嵩所题,无从考证。更有趣的是,普陀山的“山海大观”是由福建人所题,一说是福安人氏,一说是漳浦人氏。由此推测,普陀山的“山海大观”是不是源自太姥山的“山海大观”?
作这样推测其实并无太多的意义,即便“天下第一山”能够成立,但是,太姥山管委会甚至福鼎市历届党政领导,都没有把心思放在繁文缛节的考证上,没有把心力放在大张旗鼓宣传所谓的“天下第一”上,而是务实的、实事求是的。太姥山最大的特色在于山海资源,辅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载体,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内涵,构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风景组合。管委会如今业已把“山海大观”作为太姥山的推介词。
有一个细节,足以表明。原先的“山海大观”,风化严重,斑驳模糊,字迹漫漶,未加留意,可能失之交臂。而在通往乌龙冈的路上,有一石笋突兀而立,上书“山海大观”四个字古朴厚重,赫然醒目,似在有意提醒过往的游客。这是已逝的当代著名书画家林锴的手迹。我们不知道题刻的经过,是当年福鼎人的有意引导,还是林先生游览后的感同身受?一方“山海大观”不仅概括了太姥山的地貌特征,而且沟通了跨越古今时空的对话。
三个小时太姥山寻访,上山下山,时缓时陡,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所见的摩崖石刻只是一小部分,但收获满满。愈加感受到:只有立足特色、做强特色,才是发展太姥山旅游的根本出路。这使我想起进入景区不久的一方摩崖石刻,那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的题咏:“太姥胜景。”据行家解读,“景”字之左,隐约还有一个“景”字,无意间道出欣赏太姥山石景又一玄机——移步换景,比如太姥山标志景观“夫妻峰”,换个角度欣赏便是“母子峰”、“和尚讲经”等。可见,挖掘摩崖石刻的内涵,何尝不是一种旅游的深度开发?
与“山海大观”相映成趣的是“海上仙都”。如果说“山海大观”是从自然资源去定位,那么,“海上仙都”则是从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上去命名。将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是现代人的眼光,也是古代人的智慧。为此,10多年前应福鼎市的恭请,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题写“海上仙都”,气度洒脱,章法自然,镌刻在太姥山一块摩崖上,煌煌巨制恢宏于世,让人叹为观止!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石不言语最可人”。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解读完全代替摩崖石刻本身的信息。千百年来,栉风沐雨,沉寂山林,许多石刻已然消失,但在历史的深处,太姥山或许藏匿着更加悠远的声音、更加深邃的秘籍、更加壮阔的波澜。
那就让我们更多地去寻访、去品读吧!戎榕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