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可以为历史作证
——读鸿鸿诗作《闻以军退出加萨走廊》
在对鸿鸿的百度中获悉他曾与杨德昌等人合著有电影剧本《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并曾参与演出时,我狠狠地吃了一惊并为此愈加佩服鸿鸿的多才多艺,影片作为青春残酷的典型几乎成为大陆电影爱好者的必修课。青春是一种风险,充满着各种意外。一想起影片中那种冷诗意色调有鸿鸿的一笔之力我便决定,写完此文即重新温读一遍《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好电影恰如好文本,也是要读,用心,而非用眼睛看。
《中国新诗百年大典》第26卷由杨小滨编选,收入台湾1960年以后出生的诗人15人,其中鸿鸿收入22首。我在细细的拜读之后得几个感受:1)鸿鸿并非日常生活的简单赞美者,他更擅长的是对生活的不赞美。在《花朵宣言》中,花朵,这个通常被人们认为美好表征的事物,只是用来装扮血污、遮掩腐臭。突然间我想到了每逢节假日,城市主干道两边、广场中心处、各大建筑门前……那些花朵们簇拥而成的绚烂,可不就是用来伪饰一些什么的吗?这首诗体现了鸿鸿反向切入习见事物的能力。2)鸿鸿有极端强烈的现代性思维,这种现代性,帮助了他对寻常事件的不寻常表达。譬如《翻译的女人》,叙述的其实是一个女性作家所从事的写作工作,这工作就像翻译,把她的经历、她的想象都翻译到纸上,在她的丈夫回来之前,她得把这纯属自我的感受写出来。最妙的是,写作中的女人因为专心致志,全然没有看到她的丈夫早已默默地看着她很久了,早已洞悉了她的秘密。这首诗就像一个小剧场话剧,场景、情节、人物都有,气氛的营造也颇为诡异。这首诗在叙述上不断变换角度,显见出鸿鸿语言探索上的自觉和自出心裁。3)鸿鸿的“信”来自于他的爱。读着短短六行的《花莲赞美诗》,鸿鸿发出感叹,感谢上帝,因为上帝赐予了这么多我们不配享有的事物。 接下来鸿鸿列举了人间物事种种,最惊心的是最后两句,“祂的不义”,“你的美”,我们不禁有点明白,这首诗莫非是献给某个人如“你”的?鲁迅先生说过,爱要有所附丽,原来“信”也如此。 4)鸿鸿对生命的思考总能在一些微小的事情上辐射开来。在《我要用一生的时间才能睡着》中,诗中一连串的“我要”,是人这一生必须面对的一桩又一桩事,无论等咖啡冷,无论在公路收费站前咆哮,一个人真正睡着的时间总是在一生之后。在《流亡》一诗中,鸿鸿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自我与他我,是否同一个我?又或者,“我”,要如何活得不像“他”?
如果继续就鸿鸿的诗文本细究下去,我们会认识一个又一个不同写作向度、不同面目的鸿鸿。如同鸿鸿自身所具有的多元身份,他的写作也是多元的。在台湾,鸿鸿写诗、导戏、拍电影、写评论、编书编杂志,还策展,被誉为“有着无穷精力”。我曾在网络上看到鸿鸿朗诵诗作《与四名库德族青年同车下山》的一段视频,视频中的他有点羞涩,讲话和朗诵时语调平静,不太像有表演天赋的人看到镜头就兴奋,不知生活中的他是什么样子的?近几年诗人玩跨界的挺多,大抵上诗人并非专职工作,但人们还是喜欢在一个人的身份前冠之以“诗人”二字,可见这个国度确实有着诗人情结。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