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鸿鸿提供的一组诗作中选中《以军退出加萨走廊》加以推介,是因为我认同鸿鸿如下观点——
少年时我以游戏性的写作,回应赫塞、纪德对于个人自由的召唤。然而面对逐渐曝显在眼前的现实,我却难以再这么悠然自得。游戏只能赢得个人的自由,更多人的自由则需要战斗。
也就是,鸿鸿不再停留于一己之悲欢,而是把关注面投向更多人。有一种诗歌写作是没有时代感的,譬如山水、爱情;还有一种是有时代感的,譬如杜甫的三吏三别。相对来说,后者更难。诗,在常人心中,更多超凡出尘。要把时代写入诗还写得好,确实很难。鸿鸿的使命感让他知难而上,在近期转向了对世界现场的关注。《闻以军退出加萨走廊》按鸿鸿自述,是他在飞机上获悉以色列军民撤离加萨(大陆译成“加沙”)走廊,结束为期38年的侵略屯垦、严酷统治时,脑中涌现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等诗句,而急就的。鸿鸿认为,对巴勒斯坦人而言,虽然约旦河西岸山河未复,但多年来背负“恐怖分子”恶名的抗暴行动已初尝甜果。这件发生在2005年8月15日的事件因为鸿鸿诗歌的纪录,而存留在阅读者的心间。这里面有作者的态度,它不一定是读者的态度,但客观上,这首诗纪录了一个特定时刻的历史真实,这,也是有时代感的诗作的价值所在。
在诗中,鸿鸿引用了《圣经》中挪亚方舟的典故,用洪水来比喻以色列军,当他们退出加萨地带,巴勒斯坦人为这终于来临的和平而狂欢、而书写。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把自己加入到巴勒斯坦人群里去,以己之心度巴勒斯坦人之腹地抒发了自己要和对面的敌人分享自由的喜悦,这是一种善良的愿望和真诚的呼唤,也是诗人性情的本真流露——诗人,天生爱和平、爱自由。
遗憾的是,此诗发表后,据同年9月27日报载,尽管巴勒斯坦已遵守停火协议,准备和谈,以色列又重新开始对加沙实施连续猛烈空袭轰炸。
这个不光明的尾巴使《闻以军退出加萨走廊》一诗中按捺不住的狂喜更具悲剧意味。诗人可以为历史作证,但希尼说过,没有一首诗可以阻止坦克的进攻。
2013年10月2日。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