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幸读到唐捐的三篇散文分别是他为诗集《无血的大戮》《金臂勾》《蚱哭蜢笑王子面》所撰写的后记,他视诗写为“像奉旨游览地狱的鸾生,一旦归来,振笔疾书;书之既毕,亟欲放空残酷的见闻而不能,惟有坐任奇景异象磨损自己的脑神经”,我也在阅读之后成为那个鸾生,虽不至于把他的散文视为地狱,但其古意之深奥、其透视世象之狠准、其游走阴阳之多能,无不使我屏息叹服。
除了诗人、散文家,唐捐还有一个重要身份是批评家。现为台湾“清华大学”副教授的唐捐以本名刘正忠撰写了《艺术自主与民族大义——“纪弦为文化汉奸说”新探》,刊登于《政大中文学报》2009年第11期,被认为“一定程度还原了真相,也替路易士做了忠实的辩驳”,路易士就是大名鼎鼎的纪弦。纪弦在抗战时期以笔名路易士在香港、上海落脚与发表诗作,因在上海时期曾在汪精卫与胡兰成手下做过事,其抗战时的身份认同与作为,一直引起广泛争论。以上这段搜索得到的资料使我看到了作为批评家一面的唐捐,他的严谨治学,也了解到有关纪弦老前辈的这段公案。这也是我这一年撰写《海峡瞭望》台湾诗人专栏常常收获到的意外。
2013年11月,我应邀给网络杂志《右边》推荐台湾诗人30家时,我推荐了唐捐诗作《细雨》,这首诗在唐捐诗作里已经是相当明朗可解了。起首的比喻贴切但好像也没读到谁曾这么比喻过,细雨如筷,一直以来细雨如线已被广为认同,如今唐捐告诉我们,细雨如筷,猛然间你会想起南方夏天雷阵雨突临时豆大雨点砸在头上真像筷子敲你,这真是只有南方人才能写得出的比喻。且慢,唐捐出乎意料的地方又来了,他的如筷细雨并不是要打你,而是要来温存你,体贴你。我不禁为我粗暴的第一反应脸发红。唐捐笔下的细雨,仿佛远远伸过来的一双筷子,代替筷子后面那双手来抚摸你的脸,你的眼,你的心,最妙的是最后一节,被抚摸的你态度如何,一件蓑衣表明态度,这个“你”好像对细雨不感冒,她编成的蓑衣正好为的是挡住你如筷的细雨。
由雨而你,由你而雨,经由“筷”这个意象,使雨的背后这个并未出场的“我”,现形了。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