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暴在晴空中卷成庞然的棉花糖/棉白的外表下翻卷着雷电骤雨黑夜与飞机残骸/它如影随形跟着我/好像地球的怒气已深邃到我对它无畏的观测”(《怒气》), “在植物的根须与土壤之间正在发生什么事?/在蜡绿的叶面与阳光的辐射之间?/我试图像植物一样思索/发现它们的念头是靠无数水车在输送的”(《静观》),这是诗人对大自然独特的超凡的感应,在这个岛屿一样的地球上,诗人伫立其间如同梦境,四周站满了用雨珠低声讨论的大叶植物,感受到的是来自地球的怒气,看到的是植物的思想运送,仿佛诗句是“微言大义中夹杂着神秘而大胆的恋人絮语”(袁绍珊语)。
一只巨大的水鸟低头跟他谈了许久
我们才发现湿地是有神经有意识的
植物根茎和满溢的含水层串连互通
整片令人屏息的美景都是会呼吸的皮肤
——《湿地》
这首《湿地》很典型地体现了罗智成的这本诗集所有表达的环境美学思想,一方面,通过生物性视角,将人类置入一个休戚与共、互通互接的生命共同体,并通过对湿地的肯定,强调末日之后会有“令人屏息的美景”从荒原中萌生的美好期许,更为重要的方面是,诗人看到了“湿地是有神经有意识的”,“整片令人屏息的美景是会呼吸的皮肤”, 这正是自然全美的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诚如庄子所言的“承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与天地精神独往来”,诗人内在的精神世界与外在的在自然完全接通,心与物交融通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