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一个注定要影响几代中国人思想发展的文化巨著——《天演论》破茧而出。该著作一经发表,便迅速在维新人物中间流传,乃至整个中国近代社会都弥漫着严复《天演论》的思想。《天演论》从翻译到正式出版,经过3年时间。这3年,即1895年到1898年,是中国近代史上很不平常的3年,甲午海战惨败,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维新运动持续高涨。这时候《天演论》出来了,物竞天择出来了,自然引起思想界强烈的震动。以文名世的同治进士吴汝纶看到《天演论》译稿后,赞不绝口,认为自中国翻译西书以来,无此宏制。这位50几岁的老先生,激赏之余,竟亲笔细字,把《天演论》全文一字不漏地抄录下来,藏在枕中。梁启超读到《天演论》译稿,未待其出版,便已对之加以宣传,并根据其思想做文章了。向来目空一切的康有为,看了《天演论》译稿以后,也不得不承认从未见过如此之书,此书“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青年鲁迅初读《天演论》,也爱不释手……一位头脑冬烘的本家长辈反对鲁迅看这种新书,鲁迅不理睬他,“仍然自己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一有闲空,就照例地吃侍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在《天演论》问世以后,“天演”、 “物竞”、 “天择”、 “适者生存”等新名词很快充斥报纸刊物,成为最活跃的字眼。有的学校以《天演论》为教材,有的教师以“物竞”、 “天择”为作文题目,有些青少年干脆以“竞存”、 “适之”等作为自己的字号。
于此可见《天演论》深受当时社会的欢迎。
《天演论》之后,严复又马不停蹄地翻译了另外7本西方著作。这些书令严复声名鹊起,没有人能够忽视他,即使是高高在上的满清王朝的皇帝。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2年严复受袁世凯命担任北大校长之职。但几个月后,因为身体的原因,严复即辞去了北大校长一职。
1918年12月9日,严复回到了福州。他想在晚年时候落叶归根,于是选择了福州。入住郎官巷。
当时严复已经60多岁了,身体状况非常糟糕。为了减轻病痛,医生给他开了“特效药”,他病不择医,一口吞下,谁知竟是鸦片,而且一次成瘾,病情更是每况愈下。
1921年的10月27日,严复在郎官巷住宅与世长辞,终年69岁。死后安葬在老家阳岐村北鳌头山东麓。墓坐西向东偏北34度,花岗岩石结构,呈如意形,三层墓埕,占地面积仅200多平方米。封土为三合土质,封土前竖一青石墓碑,楷书阴刻:“清侯官严几道先生之寿域”。墓柱为金瓜顶,飞龙盘柱。两侧立卷书石围屏,上刻有梅、雀、松鹤等图案,形态逼真。坟周以花岗岩石砌护坡。墓系清宣统二年(1910年),严复为归葬亡妻王氏,令长子严伯玉监造,严复自书墓碑及“惟适之安”横屏。好友、儿媳林慕兰的舅舅陈宝琛为其撰墓志铭,曰:“旗山龙渡岐江东,玉屏耸张灵此钟。绛新籀古析以中,方言扬云论谭充,千辟弗试千越锋,昔梦登天悲回风。飞火怒扇销金铜,鲸呿鼍跋陆变江。氏见犹阅世君非蒙,咽理归此万年宫,文章光气长垂虹。”
1961年,严复墓园被列为福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70年代,墓周围环境遭严重破坏。1984~1988年,由福建省文物行政部门拨款和旅美严复长孙女严倚云汇款,在上岐村民委员会支持下重新修复以原墓为中心,保持原状不变,在墓的两侧及后侧建一堵高2.3米的砖墙,在墓前砌建长40米、高2米多的石墙,开两门,上为花岗石歇山顶,扩展二层墓埕,墓园面宽40米,纵深42米。并在墓园内种植白玉兰树。1986年严复墓园被列为福建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墓园,为2000年再重修后的模样。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