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石门村
2018年08月14日 10:57
来源:福建省台办
字号: 小 中 大
转发
打印
三次进谏与三诏不仕
果不其然,从唐末五代至清末,石门陈氏已出庠生、岁贡、例贡、太学生、举人、进士及主簿、县丞、州府判官、刺史官、州府、县教授、教谕、训导、吏科给事中、府县、教官、检校官、都司官、散官、义官、经历司、副守府、州同等70余名翘楚才俊。其中官至高位的有四位:一是朝老五世孙、宋进士陈从使,官到刺史;二是清嘉庆21年,陈六韬中举人,任副守府,三是清嘉庆22年,陈春旸登进士,授直隶州州同,正五品;四是清道光28年,陈嘉瑛例授营守府、正六品。
当然,最著名也最有影响的是北宋时期的太学生陈朝老,因“三上朝廷书,又三诏不出仕”而闻名遐迩,被称“三诏先生”。
陈朝老生于宋神宗宁熙十年(公元1077)“一门两举人一进士”的名门望族。19岁选入太学生,实现了进入政治仕途的重要转折。从公元1100年至1125年共26年间,陈朝老连续三次向朝廷上书,直指朝政腐败、军事废弛、用人不当等时弊。特别是第三次联合陈东、高登等一批有志的太学生向皇帝直接奏疏,提出治国、治军与用人新政,主张抗击金人入侵,收复北方国土,关心民众疾苦,弹劾当朝宰相蔡京、何执中等权臣,痛斥蔡京、童贯等六贼的罪行,充分表现了有抱负、有魄力、敢担当一代忠臣的爱国情怀,令当朝者刮目相看。他的进谏行为被蔡京等一些奸佞所不容,遭到人生陷害,被贬谪偏远的湖南道州。
令人讥讽的是,在宋徽宗大观三年(公元1109)陈朝老第二次上书进谏后的第六年,宋徽宗品尝了政和特产白毫银针贡茶,惊叹之余,龙颜大悦,竟将自己用了5年的年号相赠(公元1115)。政和县名,由此而来,旨在“政通人和”。殊不知,陈朝老即为政和人氏。善品好茶,不识人杰;君无良辅,何来“政和”?3年后自觉得不妥,改年号为宣和。中国明君崇尚的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听不得逆耳忠言,北宋走向灭亡也就在所难免了。
陈朝老于宣和七年冬(公元1125)贬谪,这是他人生的悲剧,实则是国家的不幸矣!
宋高宗登基,建炎元年(公元1127)陈朝老得以特赦返乡。宋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高宗皇帝赵构感念陈朝老直言不讳,更觉才学与人品难得,是个优秀治国人才。连下三道诏书请其出仕。其中最后一道诏书言辞动情,感人至深。书曰:“朕久不闻问,良切倾思,缅惟迩来,调护多贶。始命,卿以疾辞。再命,卿以甘于不仕为辞。今兹三命,合体古人所谓‘一命而伛,再命而偻,三命仆仆而走’。庶以慰朕之愿望也,特赐白马一匹,金鞍绣勒一副,紫磨金八十两,卿其受之能为朕用,异日子孙永膺多福。故兹诏示,可宜知悉。”皇权给予陈朝老的礼遇与厚待,同时也反证了陈朝老的才学与声望。
出将入仕,是中国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理想,而陈朝老则是一个入仕与归隐的矛盾综合体。19岁被选拔为太学生,报国有门,为朝廷出谋献策,以期仕进。为此他剀切进言,不畏权贵,甚至不惜个人荣辱,三次奏疏,不仅未果,而且遭受奸臣嫉恨。48岁返乡,当施展抱负的机会来了,本应当珍惜才是,却觉得秦桧等较之蔡京之辈有过之而无不及,道不同不相为谋,不愿与之同流合污。面对朝廷三次诏书,托辞不就,甘于归隐山林,淡然处世。在他的身上,受制于入仕与出仕、自我人格的独立与主流社会的迎合之间的纠结,折射出中国知识分子的宿命。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陈朝老革职返乡固然是他个人命运的不幸,但他回到家乡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对于石门村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石门村今天能有“书香古村”的雅号,起于何时很难界定,但这与陈朝老返乡20余年的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