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纂与续修
在陈氏家训中的“修谱牒”是这样记载:“国有史,所以记历代君臣善恶之迹;家有谱,所以验万世昭穆尊卑之序。故国史不可不作,而家谱不可不修。尊卑长幼之序辨,则人伦可明也,吾族子孙当谨遵之。”
我于陈朝老有缘。2013年初,政和县陈氏文化研究会拟将出版陈朝老纪念文集,文友陈明华嘱我写一篇文章。尽管我对陈朝老素未研究,却认为政和县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勉为其难,撰写一篇《用乡贤之魂唤醒县域的人文资源》。我在文章中写道:“如果福建省每一个县域,都能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在因地制宜地挖掘人文历史资源的基础上,用乡贤之魂唤醒沉睡的县域人文资源,让乡贤回归故里,让故里崇尚乡贤;让故里重新响起乡贤的声音,让乡贤精神在故里发扬光大。”“目前我省姓氏文化研究比较热络,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那哪里去?这是哲学命题,也是人类终极的追问。这大概是姓氏文化研究方兴未艾的一大原因吧。”
5年之后,走进政和采风,有机会再次接触这一题材,当地人已经推崇陈朝老为政和第一乡贤,除了重温陈朝老的铮铮骨气和浩浩正气外,此行最大的收获是,了解陈朝老暮年首纂石门陈氏族谱并作序。这是以往公开描写陈朝老的文章中较少提及的。
中国人血脉传承最重要的载体正在淡忘或消亡,那就是族谱。重提族谱、续修族谱,这对于当今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同样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朝老公回到故乡,开学讲义,教化乡里,开石门“书香”之风。其中,最值得后人感念的是,陈朝老于南宋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主篡石门陈氏从开基至十世祖之族谱。这才使后人对石门陈氏发展简史的了解有了依据,这才使敬宗问祖、尊贤崇善之风延绵传承。从宋、元、明、清直至民国,共经历15次修谱,《石门陈氏族谱》成为延续900多年的一个家族“图腾”。
“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修族谱是中国人优良传统,中国人最靠“谱”。族谱有约3000年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其主要内容包括:姓氏源流、堂号、世系表、家训、家传、艺文著述、家谱图像等。族谱是家族的历史,是祖先的灵魂,更是凝聚族人的“法宝”。然而在大家族离散、宗族组织消失的当今,还有必要重修族谱吗?
石门陈氏族谱从民国30年之后,就不再续修。古人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按约定俗成,间隔30年需要重修一次谱,按期重修家谱,是孝子贤孙义不容辞的责任。而石门陈氏已经75年未修族谱了,当执意要做这事的老人纷纷去世后,责任无疑落到了当代陈氏后裔的肩头上。
盛世修史,明时修志。陈朝老第三十九代裔孙陈明华、陈明贵兄弟俩在族人举荐下,不仅勇挑族谱主编重担,而且带头各捐一万元,族人纷纷有钱出力,重修石门陈氏族谱的帷幕由此拉开。
以现存的清代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与民国30年两本谱为范本,陈氏兄弟俩不仅多次查阅本族家谱和外迁族裔家谱,而且查阅《政和县志》《松溪县志》《建安县志》《寿宁县志》《湛庐陈氏宗谱》等珍贵资料。还组织编写组人员到本乡、本县相关乡镇和松溪、建瓯、建阳、寿宁、周宁、福安、福州等外县、市陈氏分支族人迁移地核实与采访,抄录旧家谱图表,考证源流,摘录佳作诗文,拍摄相关照片等。尤其是远赴湖南省道县寻访朝老公900年前流放期间生活轶事。
在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当下,陈氏兄弟能够心无旁笃地埋首于故纸堆里,细心甄别、用心纪录、真心付出,足以让我感动于心、肃然起敬!
四年辛苦不寻常。一部多达20多万字, 500多页的《石门陈氏族谱》行将付梓。这是一部有文化内涵的族谱,它不光记录陈氏各代祖先的生卒时辰,婚姻状况,繁衍子女,从事行业,而且记录先祖们建桥修路,建庙修坝,修族谱等善行功德,节烈孝友表彰,艺文专长,功名官爵,文凭成就等。特别收集朝老公美文诗句以及历代官员、文人称赞“三诏先生”气节品德诗文,让人读后深受教育。《石门陈氏族谱》是赓续千年的家族史,更是一部优秀的地方史。其意义还在于,“族属散而还聚,诗书歇而复兴”。在迁移频繁、家族离散的当代,因为有了这本族谱,而被称为“穿越时空的家族聚会”。
陈姓在中国百家姓摆在第五位,全国有9000多万人。福建省有“陈林半天下”之说。石门陈氏只是陈姓的一脉,在23万政和人中,陈姓也只占十分之一,不算太多。但是,在政和历史上出过17个进士、51个举人中,陈氏家族出过2个进士、8个举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续修《石门陈氏族谱》,不光是出过一个陈朝老,也不光是有多少达官贵人,而是薪火相传,续焰传灯!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是相联系的,治国之道与齐家之方是相通的。治国先治家,治家先育人,正人先正己。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传承家史、铭记祖先、崇尚德性、和睦关系,道始于家庭又不止于家庭,进而扩展至家国天下。由此得到三点启示:
小家之于大家。中华民族由无数的家庭、家族组成,中国的姓氏已有5000年历史,每一个姓氏都有自己的历史,延续的是历史,沉淀的是家谱。国有史,州有志,家有谱。族谱记载着一代代的接续,或绵延家风,或与时俱进,而为人孝悌,则始终是治家的根本。自古以来,家谱承载着伦理规范,塑造着人格精神,维系着社会伦理秩序。家谱不仅是一个小家的根脉,更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灵魂,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集体乡愁。
血脉之于国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刚而不折、一脉相承,是因为有深沉的内在力量。“谱谍身之本也。”饮水思源,寻根问祖,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每一个家族都有自己的血脉,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血脉的赓续,国脉的兴盛离不开文脉的支撑。族谱为地方志和正史的可信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佐证,对历史学、人口学、民俗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也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族家谱中还包含的许多祖训家规,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文脉、古为今用、守正开新,让文脉为国脉提供丰厚滋养,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信。
家族之于民族。纵观历史,国家可灭,朝代可替,家庭可散,个人可亡,惟有家族历久长存。一个家族的世系传承,不仅是自家的事,更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命运。只有一个个家族存在和延续,才有整个民族的存在和延续;只有一个个家族兴旺和稳定,才能维系民族与国家的兴旺和稳定。一个家庭的兴衰可能有偶然性,一个族群的兴衰则有内在的规律。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家族的延续,正是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和广大普通家族支撑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戎章榕【作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