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石门村
2018年08月14日 10:57
来源:福建省台办
字号: 小 中 大
转发
打印
“凤”字墓与凤翅桥
当我们一行来到陈朝老故居,历经900多年的历史沧桑,莫说物是人非,即便是故居,业已找不到一丁点儿让人凭吊的遗存。南宋建炎元年,陈朝老特赦回到家乡,晴耕雨读,自取其乐。他自号常欢喜居士,将厅堂取名为寄怀堂。身在僻壤,襟怀高远!当然,“寄怀堂”已经不复存在,即便存在也早就收藏在博物馆内。在故居的厅堂,我们见的是“集禄堂”,这是陈朝老22代世孙陈春旸、陈春暄,于清朝咸丰年间所立。置身于“集禄堂”下,让我深感欣慰的是,这栋几经翻修的老屋迄今仍有陈氏后裔居住,从老屋走出的子女中,仅2016年,就有陈晓玲考取北京大学药理学博士,陈昭悦赴美攻读计算机博士,陈扬帆获英国爱丁堡大学硕士。
文脉流芳,延绵不绝!
在石门村,唯一可以凭吊陈朝老就是他的墓地。宋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朝老公卒殁,葬于石门村的山坡上。其墓座西北,朝东南,呈“凤”字型,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属于宋代名人墓。
陈朝老去世后,宋御史中丞吴执中,宋龙图阁直学士、国子监祭酒邵知柔,明政和知县黄裳等一批忠臣和雅士,以诗文赞之。
评价最高当属宋代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朱熹曾偕弟子蔡元定前往政和境内的岩禅院,院内辟有陈征君(朝老)祠,拜谒“三诏先生”的遗像。离开时蔡元定随口一说“公之相岩棱,宜其不享富贵。”朱熹厉声说:“富贵何如名节香!”至哉斯言,盖所以崇先哲而励后学也。
宋庆元三年(公元1197)清明节前,朱熹前往政和扫墓时,路过政和石门。因遭遇“庆元党禁”而身陷囹圄,触景生情,再次想到因三次上书流放道州的陈朝老,感同身受。归考亭后致信给被捏造罪名也被流放道州的高徒蔡元定:“近至政和,见陈廷臣(朝老),崇宁间以布衣上书论事,谪居舂陵,作诗甚多,亦有佳句。陈乃政和人,议论鲠切,不易得也。不知彼中尚有其踪迹否?”可惜的是,时过一年,蔡元定客死他乡,恩师托付之事也就不了了之。
清咸丰元年(公元1874),22世孙陈春暄重修先祖陈朝老墓并立红色花岗岩墓碑和墓道碑两块。墓碑上书“宋太学生陈公墓”,立于墓穴后;墓道碑上书“宋太学生三诏陈公之墓道”,立于大路边。立墓道,无非告知路人,在不远的荒草萋萋处埋藏着一个不该被历史遗忘的人。
由于年久失修,墓室方砖塌陷倾颓。陈氏族人分别于1991年和1999年两次筹钱翻修。重修时改用鹅卵石砌筑,并状三圈墓护围,并设祭台一方。1999年1月,政和县政府将此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了解,政和县有关部门已将陈朝老墓等8处县级文物申报福建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既为传统古村落,有一处省保单位,也算名至实归。
政和县这些年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在连续三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的同时,克服重重困难,想办法筹集资金积极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先后对第一支部旧址、岭腰后山桥、铁坑殿等9个文报单位进行修复。目前,政和有10个省保单位,省保数量位列南平10个县市第一。
提及陈春暄,在石门村倒是留下一些遗迹,值得提及的是凤翅桥。始建于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1)的这座风雨廊桥,是陈朝老22代孙陈春暄中了功名,为回报家乡,与胞兄陈春旸捐得功德。它宛如振翅欲飞大鹏屹立于泮溪岸上,历经150年的风雨冲刷,给乡亲们带来集通行、休憩、祭祀的便利。
从“凤”字墓到凤翅桥,陈氏从先祖到晚辈,为什么都崇尚“凤”?是源于“鸡声林”吗?《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故后人借“丹凤朝阳”喻“贤才逢明时”。陈朝老的悲剧是生不逢时。与其说是未“逢明时”,不如说是未“遇明君”。满腹经纶,徒怀报国之志!但将个人济世才学寄托于一个开明君主的赏识,这是陈朝老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凤翅桥虽寄予一种展翅欲飞的志向,但更多的是表达造福桑梓的情怀。中国士大夫都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陈氏后裔中举了,达不到兼济天下的程度,但可以为家乡修路架桥。追根溯源,这其实是深受陈氏家训的影响。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所修之《石门陈氏族谱》载,石门陈氏历来重视对族人的文化教育,自十世祖陈朝老主篡族谱始,便定下祖训八条:“敬祖德、孝父母、教子孙、重读书、崇勤俭、和兄弟、睦家族、修谱牒。”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