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台湾作家
2018年08月16日 10:14
来源:福建省台办
字号: 小 中 大
转发
打印
痖弦:以一本诗集屹立华文诗坛
到小众书坊参加诗歌活动,总要买一两本诗集,一方面因为这里的诗集委实丰富,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对书坊主人彭明榜先生的尊重。这年头卖书本就不易,单纯卖诗集就更其不易。那天小众书坊的活动是霍俊明主编的《2018天天诗历》首发暨朗读会。我提前半小时到的小众书坊,这喧闹的南锣鼓巷安静的一角,已成为京城新的诗歌发布中心。这次我挑的是痖弦先生的《痖弦诗集》和周梦蝶先生的《鸟道:周梦蝶世纪诗选》。我在为《海峡瞭望》写过他们,读过他们不多的十几首诗,留下很好的印象,此番看到他们的诗集,自然想好好拜读以完整了解他们。
痖弦我见过一面,远远地见,那是2013年11月25日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举办的第四届“中坤国际诗歌奖”颁奖典礼,痖弦是当年中坤诗歌奖的得主。迄今所颁发的中坤诗歌奖证明了该奖的价值取向:优秀的诗艺+高长的年龄。北大教授洪子诚颁奖现场朗读了痖弦的授奖词。他说痖弦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发表诗作,1965年停笔,诗歌写作生涯只有十几年,创作的诗作也不到90首,但这些为数不多的作品,却以其原创性、高度的想象力、对人生的敏感、对世事的洞察,以及独特的词语、句式的创作,在新诗界影响深远。
对诗歌研究不多的我也是从这个颁奖词才知道痖弦一生的诗歌数量不到90首,小小地吃了一惊。但大陆诗界以少胜多的也不乏其人,譬如舒婷、譬如陆忆敏,也不值得大惊小怪。《痖弦诗集》腰封有言,“痖弦以一本诗集屹立华文诗坛”,全书收入八卷86首诗作,均为短制,其中第八卷“25岁前作品集”18首,颇为稚嫩,可以不读。这么一算,真正成熟期作品68首(真可跟陆忆敏媲美了)。痖弦自述自己的创作受到里尔克、何其芳的影响并在创作上留下了受影响的痕迹,我注意到这部分作品他很老实地在诗后写上诸如“一九五七年一月读里尔克后临摹作”等,这就是大师的自信,学了谁就坦诚言之,不自信的人偷偷摸摸地拿却一言不发俨然以原创自居,仅从这点,时年25岁的痖弦就令人佩服。
痖弦最有名的诗作自然是《红玉米》和《如歌的行板》,确实在整本诗集里这两首最精彩,可见读者和批评家的眼力是准的。昨天我在国防大学讲课,谈到了诗人的代表作问题,一个没有代表作的诗人是可怜的,理想的状态是诗应该站在诗人的前面,最不济也应是说到一个诗人,脑中能闪现出他/她的某一诗篇。痖弦的这两首诗作无疑是他强有力的身份识别码。读《痖弦诗集》会有一个奇妙的感觉,仿佛在读古书,每一首诗的时间落款都在1950年代但我们明明知道痖弦依然在宝岛那边生活起居着,也不时来大陆参加诗歌活动。相比于洛夫等,痖弦真的太低产了。在序中痖弦说,“世界上唯一能对抗时间的,对我来说,大概就只有诗了”,又说,“一日诗人,一世诗人”,可他竟能耐得住半个世纪不写诗,实在令我不解。对那些写出了好诗就罢笔的人,我只能认为他们太爱惜自己的羽毛,他们太懂得节制了。
痖弦喜欢在诗中灌入人名、地名,这人名和地名又大都来自外国,痖弦应该有过一段着迷西学的时光?他善于把实有之物与虚幻之物并置又看出他亦曾受到超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影响,痖弦1932年出生于河南南阳(我记得洛夫曾有诗写到南阳并言那诗是献给痖弦的),1949年8月,17岁的痖弦随军队到台湾,他早期所受到的中国传统文学的教育在他的诗歌中也会时时发散出,譬如他也如同现代文学史上的诗人一般,把“的”写成“底”。
《痖弦诗集》,痖弦,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