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有这份难以割舍情感的不只是胡亚昌一个人,当年从全国各地来支援建西林区建设的老工人迄今还有近2000人。尽管卑微困顿、尽管举步维艰,但他们依然在此守望,在此终老……
2015年10月25号,来自原建西林区机修厂的老工人共190多人,纷纷从广东、湖南、山东、河北、江苏以及我省等地赶来,齐聚建西镇开展乡愁行活动。
此次参加返乡恳亲的老工人们,年龄大都已七、八十岁,他们多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从全国各地支援闽北林业建设的职工,在各自的岗位上为顺昌林业建设和发展奉献了青春和才华,见证了建西林区从弱到强、由盛至衰的衍变全过程。回到曾经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阔别多年的第二故乡,走进曾经居住的房间,看到渐行渐远的情景,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不知是激动还是伤感,不知是亲切还是陌生,许多人都潸然泪下,甚至老泪纵横……
五十年前,一腔热血,青春作伴去他乡;半世纪后,两鬓凝霜,话说当年慰乡愁。
回忆当时的聚会情景,季丹书记迄今还历历在目,感动在心。除了2015那年机修厂老工人大规模返乡聚会外,这些年,陆续也有建西林业人回来寻踪、怀旧。她说,大都是第一代和第二代回来寻根,第三代则少见。如果我们再不抓紧将建西森工旧址保护修缮起来,这一历史的记忆或许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森林康养已成为林业发展的新业态、新动能,我们应当不失时机、乘势而上,实现林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季丹是从一个女性细腻的触觉,让我感到担当之可贵;而听到周毅临终前的托付和捐赠,更让我深深地感动与敬意!
1982年6月1日,顺昌县林业局离休干部周毅将多年积蓄26530元捐献给国家,用于植树造林。
周毅是1939年参加八路军,1958年转业地方工作,历任建瓯房村贮木场场长、建东流域局工会主席等职。也就是说,他的后半生是砍木头为职业,种树、砍树、再种树,由于树木生长周期漫长,种树远赶不上砍树的步伐,森林的面积在缩小,林木的质量在下降。周毅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到了晚年,尤其当病魔袭来,他感到来日无多,就将所有积蓄存款2.3万元连同利息全部捐献出来。两万多块钱现在看来不算多,却是周毅一家节衣缩食省下来的;两万多块钱也种植不了太多的苗木,但周毅却以此唤醒人们对森林的保护。
1982年“七一”前夕,中共福建省委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两年后,因病去世,享年70岁。
为了表彰周毅爱国情操,顺昌县人民政府1987年在周毅生前工作的建西镇林区,立“周毅爱国林纪念碑”。2004年9月,顺昌县委、县政府又将“周毅爱国林纪念碑”定为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从伐木到育林,从《青山恋》到恋青山,人类走过一条漫长曲折的发展之路。电影《青山恋》表现的是筹备伐木场的故事,而周毅与影片主人公路春的背景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通过路春的言传身教,让上海知识青年安心下来,有志于将伐木一代一代进行下去;而周毅则在生命的最后,放下了伐木的斧子,拿出一生的积蓄养护这批林子,连同骨灰都洒在这片念兹在兹、魂牵梦绕的青山之中。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建西森林特色小镇有朝一日一旦建成,不只是修旧如旧、保旧建新,保护历史遗存,而是留下一份弥足珍贵的遗产,不断地铭记前人、提醒今人、警示后人,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与青山绿水相伴,我们还需要做的更多!阿榕【作家】
[责任编辑:福建省台港澳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